谢飞:不能只拿票房衡量电影
4月23日,《万箭穿心》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摄影:胡小婧
4月23日,《万箭穿心》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图为《万箭穿心》艺术总监谢飞。 摄影:胡小婧
千龙网北京4月23日报道(实习记者 胡小婧)4月23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万箭穿心》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该片导演王竞、主演焦刚,及艺术总监著名导演谢飞悉数到场。在本届电影节中,《万箭穿心》从来自56个国家的531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并将与另外十四部入围影片一起角逐首届“天坛奖”的十个奖项。
《万箭穿心》根据著名湖北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颇具湖北特色。去年11月在国内公映期间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被观众和媒体称为“一部从原著、剧本到制作步步扎实的影片”。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人,谢飞在发布会上就中国电影业诸多问题侃侃而谈。他毫无旁怠地成为新锐导演的“导师”,为有理想的新晋电影人“保驾护航”。
最爱现实主义电影
著名导演谢飞自担任今典影业艺术总监以来,近两年先后监制了电影《万箭穿心》、《蓝色骨头》、《向阳坡传说》等多部“经典文艺系列电影”。在众多类型的电影中,谢飞坦言自己最钟爱现实主义电影,“近些年来我做了一些低小成本的现实主义文化题材的艺术片,《万箭穿心》从去年推出后好评较多,虽然票房很一般,但是达到了我们要做的目的,就是要延续我们中国电影近百年来的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谢飞认为,现实主义电影可以通过银幕,真实的、深刻的反映中华民族的生活和历史,而建立在优秀文学作品上的电影不仅会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影片自身的文学、艺术底蕴也会愈显深厚。“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有一段很辉煌的时期,70%甚至更多的作品都是依据小说和戏剧改编而成。最近我们的剧本大多数是原创的,有些作品过于空泛、不切合实际。其实电影可以站在文学坚实的肩膀上,拍摄出来的作品可能会更有魅力。”谢飞呼吁现代导演要多关注当代作家的作品,“只有严肃的、接地气的国产电影才能反映国人的生存状况,可以凸显导演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不能只拿票房衡量电影
众所周知,好莱坞商业大片近几年来频频冲击内地院线,每一次登陆中国几乎都能卷起吸金狂潮,以致不少外国影片在拍摄中频频加入中国元素,求得更广阔的市场。“商业市场主要放映娱乐片,而文化艺术电影很少机会跟观众见面。中国电影市场太单一,只有一个通俗娱乐的主流商业市场。电影的优劣不能为票房论成败,像《一次别离》、《艺术家》这些全世界都很卖钱的文艺片在中国几乎没有市场。”
作为老电影人、电影学院教师,谢飞曾在多个场合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发表评论。他反复主张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多元化,要集中文化、艺术、娱乐、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各个方面来衡量电影。
对于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走向商业路线,谢飞也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迎合市场是对的,但是不能破底线。商业片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有他的规律,也要讲究艺术水准和质量,要有是非、要有人类共鸣认识的道德标准。但在迎合市场的同时,作为导演的底线是绝对不能破的,要在市场中去寻找自己恰当的位置。张艺谋最近也认为他的《三枪》是他最差的电影。”谢飞强调不能仅以票房论春秋,要强调票房的质量、复杂的现状,希望艺术家能够把握住准确的方向。
电影节可以带动文艺电影的发展
影片《万箭穿心》在去年11月大片云集时上映,由于没有足够的排场空间,票房成绩并不突出。但这部小成本的文艺电影“墙里开花墙外香“,继去年10月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之后,又陆续入围多个国外电影节。
据统计,好莱坞已经占领全球70%主流电影市场,导致其他国家的民族电影很难走出国门。在谢飞看来,电影节可以带动文艺电影的发展,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也是一个很好补充。今年入围天坛奖的15部电影分别来自11个国家,亚美尼亚电影《父辈的足迹》受到了谢飞的关注,“这次电影节入围的都是各个国家非常优秀的文化片,我很多年没有看过亚美尼亚的电影了,北京国际电影节能够选择更多的民族电影,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
“电影节是文化艺术市场的领头羊,可以培养一批观众。北京国际电影节招募了一批商业影院为其放片,这是其它电影节没有的优势。它能有效地带动艺术院线,促使电影文化全面健康发展。”谢飞表示,未来中国文艺片电影市场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要坚持改革,健全多元化的电影市场。“80年代,中国10亿人每年有290亿人次看电影,那时的电影界是活跃而健康的,将来如果每人每年能进3、4次影院,让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市场,那么文艺片也可以复活。”
据出品方透露,影片《万箭穿心》已在全国17.5影城二次上映,观众现在可以前往全国各地160多家17.5影院观看。
>>>>千龙网特别报道: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