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未来三年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1.6万亿

新华网北京频道6月28日电(张舵 付志伟)北京市海淀区27日对外发布《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简称《实施方案》)以及《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了未来三年海淀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目标、手段和措施,并首次从微观层面对区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根据《实施方案》,经过未来三年的创新发展,海淀区将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1.6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超过40%;将围绕导航和位置服务、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新能源和环保等形成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40家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100家十亿级特色企业,境外上市企业规模总数达到55家,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总部2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占总收入比重超过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7万件。将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和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转化一批带有颠覆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聚集一批占据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的顶级研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产业技术价值链高端,发挥核心区制度创新引领示范作用。

《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目标的保障措施。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两个重点功能区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实施产业领航、创新聚变、创业光合、创想圆梦以及全球联动等五项工程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园区重点企业动态监测和服务跟进、园区和乡镇产业园发展的统筹联动、楼宇招商投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利益共享五大机制,以及海淀区软环境优化,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保障。

《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围绕着海淀区具有比较优势,且未来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发展势头强劲的新能源、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具有基础优势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等产业展开,目的是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初步实现对未来三年产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重点的路线式梳理,产业层面提出的发展目标,与中关村、海淀区已经编制完成的规划相衔接,并且大部分产业目标都已落实到具体企业(或联盟、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已有96家企业凝练“驻地网相关技术和内容服务综合示范应用”等34个产业联合项目、42项应用示范项目。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表示,未来将力争把海淀打造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和文化双轮驱动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把海淀区打造成一方“圆梦热土”。(完)

新华网     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