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赛北京孩子绽放“奇思妙想”

一个“百度”出来的一等奖

12岁的王祖位,是这次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的“啤酒灭蚁”发明,缘自家里出现的蚂蚁灾害,解决方案的灵感,来自一条百度知识。

家住世纪城一楼的王祖位,在夏天的时候经常发现蚂蚁爬到自己家的餐桌上、柜子里。父母为此很发愁,但一时找不到蚂蚁的巢穴,对这些“小不点儿”显得很是无奈。

“有时候饭菜上桌,我们还没有吃,蚂蚁就已经赶过来了。”做完作业,王祖位也开始关注这些蚂蚁,连续几天寻找蚁穴,遗憾的是,这些来自户外的蚂蚁进入草丛就无法跟踪了。

想用自己学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忧,王祖位尝试着用网上说的开水烫、蚁药驱除等办法。试了几次后,他发现开水烫的效果短还毁坏地板;蚁药很容易被蚂蚁躲开,对人还有毒害。

怎么办呢?

一次无意中用百度查找蚂蚁的习性,“蚂蚁喜爱乙醇类液体的气味”,一下让王祖位眼前一亮:这比开水、蚁药更适合家庭灭蚁啊!

乙醇就是食用酒精。王祖位于是开始倒腾家里的高度白酒,希望用高含量的乙醇吸引蚂蚁然后淹死它们。结果几次试验,蚂蚁压根儿不待见白酒。随后换上香甜的葡萄酒试试,依然没有成功。

“难道乙醇不能吸引蚂蚁吗?”在怀疑的同时,王祖位尝试着用酒精含量很低的啤酒去灭蚁。让他意外的是,蚂蚁来了!

动手能力很强的王祖位,很快用易拉罐设计出一个灭蚁器,里面放上啤酒,蚂蚁爬进去后就出不来了。

“我也没有想到,还能得到创新大奖的一等奖。”稚气未脱的王祖位告诉记者,“可能创新发明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多观察,积极去想办法就能实现。”

新闻调查

科技资源共享:

为青少年打开创新之门

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中,他们共同的感受是:能走进大学、科学院的研究所,让自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学校用过光学显微镜,最多能放大400倍。但在北大的实验室里,我第一次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物体,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刘雨鑫告诉记者,“课本里示意图上画的细胞壁、细胞核、线粒体,色彩斑斓地展现在眼前。”

在此之前,刘雨鑫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是一名高中生的时候,就能用上如此昂贵、高级的科学仪器——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价格高达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其分辨率为0.1到0.2纳米(长度单位,等于十亿分之一米),放大倍数可达近百万倍。

唐子博的科研课题,也用实验室的公函,顺利取得了自来水公司的支持和信任。而对他和刘雨鑫这样的“后备人才”来说,每人每年进大学实验室,需要市科协给予4000元到5000元的经费支持,用于实验室的耗材、人工等成本;大学和研究所的实验室,也为他们的试验再投入一定的成本。“我的自来水微生物群落试验中,实验室帮我找了最专业的分子测序公司,用现代技术进行DNA测定。要知道,2万多对测试序列中,每个序列都包括300到400对碱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唐子博对这样专业的科研测试,表现出非常尊敬的心理,“光这些测序,就需要三五千元。”

而赵嘉珩的试飞花费更巨。过去三年里,他的设计、改装、试飞等,已经耗费6万多元人民币。其中,他的父母给予了他大约1万多元的支持,其余5万元则是从北航的实验室支出的,包括使用许多专业设备进行测试。

“如果进行更大飞机的测试,花费将是天文数字。”市科协青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有个孩子,科研项目得到一位院士的支持,使用风洞进行试验。开一次风洞就耗费数百万元呢!”

尽管投入不小,但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值得!“这些科技资源向青少年开放,就是为他们打开一扇专业科研的大门。他们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学有余力,有不少人未来会是科学家,这些实验室将是他们科学之路的起点。”他说。

创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王绶琯院士,是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他和一帮院士已经连续十多年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引导他们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牛顿23岁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波尔28岁提出原子模型……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59人次,他们取得代表性成就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29.9%,40岁以下的占67%。王绶琯认为,这种现象是有规律性的。在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期,应该有一个组织给他们领路。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其中有2%到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那么积年累月,效果还是可观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王绶琯说。

北京日报     2013/08/12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