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盛赞中国新能源新材料“超前”(图)
9日,“新材料和新能源”——2013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题展在首图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展品和多媒体展项,向公众展示了新材料和新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以及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图为展览展示的遥感随动机器人,引起诺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的浓厚兴趣,禁不住上前跟机器人握手。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祝中国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参观完2013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新材料和新能源”主题展,被誉为“太阳能之父”的澳大利亚科学家马丁·格林挥笔留言,说出对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的祝愿。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也用“超前工作”评价了展览展示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首都图书馆二期一层报告厅举办的“新材料和新能源”主题展,将持续至本月20日,并向市民免费开放。电动螺旋桨驱动的永磁磁悬浮车、兆瓦级的太阳能发电站、先进的压水堆核电站、自主研发的宇航服密封橡胶、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典名言……展览通过47项实物展品、11项多媒体展项以及大量图文资料,生动直观地向公众展示了新材料和新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天予之能”篇章,展览用中国的传统词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可再生新能源的“畅想曲”。例如,“如日中天”说的是太阳能,“始动万物”指风能,“上善若水”介绍的是水能及海洋能的利用,“以一生万”揭示的则是神奇的可控核裂变、核聚变等核能的和平利用。尽管讲解员只能对这些中国成语翻译个大概其,但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仍表现出极大兴趣,连连点头感叹“中国古代文化中深藏自然、环保等理念”。
在展览的一角,核电站模型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ACP1000”是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安全、可靠、经济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它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具有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此外还具备换料周期大幅度延长、电厂设计寿命明显延长等优点。
在新材料领域,超轻石墨烯泡沫也吸引了顶尖科学家的目光。这种超轻的三维石墨烯泡沫结构,密度不到钢铁的万分之三,1立方厘米材料放在蒲公英上面,也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不过,这种泡沫却能够吸附自身200到600倍体积的污染液体,吸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材料。目前,中国在纳米级的石墨烯材料研究上,已经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这样的成就,让乔治·斯穆特直接感受到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超前工作”的状态。
参观完展览,几位大师都写下了对北京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寄语。巴西科学院院长雅各布·帕里斯在留言中的第一句就直言“我是中国科学和技术进步的赞美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师的笔迹实时上传到了互动大屏幕上,第一时间与现场的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