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一号完成105天密室生存 水气食物循环再生
“月宫”问答
1、如何选择植物?
刘红:植物必须有营养、比较容易种植、生长周期较短。此外,密闭舱空间有限,植物的个头儿要比较小,最好不需要光周期,这样无论白天夜晚都能生长。
2、为何试验进行105天?
刘红:“月宫一号”内分批次分时间种植了很多植物。考虑到生物试验的重复性,将时间定为105天,在此期间,小麦可以收15批,空气可以完全循环三次。
3、“月宫”如何应用?
刘红:在飞往月球、火星等天体的飞船上,或是在这些天体上建立基地,就可以搭载“月宫”,构建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供人类长期生存。
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神秘的“月宫一号”缓缓开启舱门,谢倍珍、董琛、王敏娟三人微笑着走出“月宫”,手里还拿着亲手种植的四季豆和胡萝卜。刚刚结束105天“密室生存”的他们,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
随后,北航宣布,我国首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试验系统及其实验装置“月宫一号”研制成功,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一技术为宇航员在太空长期生存奠定基础。
探秘“月宫”
百平方米“月宫”
每日运行费用近一两万元
北航新主楼西侧,有一排蓝顶白墙的房子,房子里就是神秘的“月宫一号”。
据介绍,“月宫一号”分两期建设,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达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记者眼前的“月宫一号”舱顶部为椭圆形,下部为长方形,看上去像大型油罐车,这只是一期工程。
“月宫”一期去年10月建成,包括一个综合舱和一个植物舱,面积达102平方米,总体积约300立方米。综合舱面积达42平方米,设置有居住间、饮食交流间、洗漱间、废物处理间;植物舱共60平方米,可进行三层立体栽培,种植面积达69平方米。植物舱被分隔为两个植物间,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首席科学家刘红带领的26人团队负责“月宫一号”的理论、技术研究以及舱室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等。据刘红透露,“月宫一号”项目已耗时10年,投入近两千万元,其中建立“月宫一号”一期花费1000多万元,每天运行费用约一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