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丰台之美"38支服务队继承"扫桥爷爷"善举

7月16日上午9点半,右安门地区三百多名居民陆续走进辽金城垣博物馆。通过展示的100幅摄影和书画作品,再一次回顾了默默守桥11年的窦珍老人的生平事迹,同时也分享了众多志愿者个人和群体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在丰台区右安门街道,“扫桥爷爷”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老人用其凡人善举的事迹触动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如今,志愿奉献精神已经在无形中感染着这里生活的居民,据不完全统计,右安门街道志愿者数量打6221名,占全街道8%。

记者从右安门街道了解到,自7月15日至7月21日举办“发现丰台之美主题活动周”将在该地区开展,志愿服务精神将感召更多人参与其中。

38支服务队继承“扫桥爷爷”善举

7月16日上午9点半,右安门地区三百多名居民陆续走进辽金城垣博物馆。通过展示的100幅摄影和书画作品,再一次回顾了默默守桥11年的窦珍老人的生平事迹,同时也分享了众多志愿者个人和群体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窦珍老人1926年生人,家住右安门街道翠林三里社区,因11年义务打扫、守护家附近的一座铁路过街天桥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扫桥爷爷”。2013年11月25日,随着老人的离世,“扫桥爷爷”的事迹传遍京城,右安门街道也借老人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力在地区内成立了“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以及由社区、辖区单位、学校等力量组成的38支“窦珍志愿服务队”,继而形成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到整个地区的志愿服务团队。被居民们形象地概括为“人人都是志愿者,星光闪烁满右安”。

文明引导员“走街窜巷”助联防

连续5年评选“文明百佳”, 评选出500多名百姓身边的模范;“居民自治”管理机动车停放,一块块生动的展板沿辽金城垣博物馆东侧200米的林间小路摆放,记录下了右安门地区大街小巷中的大情小事。文明引导员不仅走上公交站台还走街窜巷帮助百姓提升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在右安门地区有这样一支巡逻队,他们统一着装,统一佩戴标识,24小时在社区巡逻。而且,平时在公交站台“摇小旗”的文明引导员也每天晚上佩戴统一标识出现在小区街巷。

这是右安门街道正在开展的大联防机制和“1+2+6”城市治理模式。据了解,右安门街道把提升群众安全感作为一项重要目标,除加大宣传、开展专项治理外,还积极走访地区单位,并与翠林供暖所、右安门房管中心、西罗园房管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地区单位进行了沟通协商,采取辖区单位共建方式开展地区治安联防工作,组建了30人的治安巡逻队,由派出所民警带队,参与地区夜间巡逻,以弥补夜间警力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右安门街道还积极发挥地区文明引导员作用,由1名城管队员、2名保安和6名文明引导员组成城市环境劝导队,每天下午五点到晚上八点佩戴统一标识,对环境秩序乱点进行劝导。家住右安门街道商阿姨说道:“每天看见巡逻队经过,晚上出门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除此之外,“契约化”管理出租房屋,根治群租房诟病。今年年初,右安门街道以开三社区为试点,开展出租房屋“契约化”管理,从源头治理群租房,使地区群租房整治工作动手快、成效明显。

出租房屋契约化管理,就是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制定本社区房屋租赁公约,与业主、中介公司签定承诺书,通过备案登记、制度上墙、出租公示等制度,使业主、中介与租户都能依法出租并自愿接受社区的监督。简单说就是引导房屋租赁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群租房治理工作,并在完善落实各项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对房屋出租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发扬星火之热,点燃志愿热情

在右安门街道,形式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长期举行,从“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现场招募志愿者,到开一社区志愿服务之星安金城正教居民唱《窦珍之歌》、《家庭和睦歌》、《咱们社区好》等原创歌曲;从数独老人鲍焕然现场普及数独知识,到玉东二社区居民京韵大鼓说唱窦珍精神;从永乐社区居民手工编制作品展示,到地区医院为现场居民中医推拿、量血压;从为居民义务理发,到耄耋老人现场地书核心价值育新人。一项项志愿活动散发着右安门街道的志愿情怀。

据了解,作为丰台区的品牌文化活动,2014年“发现丰台之美”主题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2月,覆盖丰台区全区范围。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现、展示、传播丰台美丽元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人民网     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