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阳光”照亮数万学子的求学路

  潘春梅(右) 摄影/袁艺

潘春梅,5岁被亲生父母遗弃之后,便在北京密云县田各庄镇坟庄村的养父母身边长大。由于养父母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潘春梅在接到北京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想到的却是放弃。就在她感到最无助的时候,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加入“学子阳光——首都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扶助项目”,潘春梅得到了每年4000元的资助,“没有这个资助,我根本不可能上大学。”

1999年,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资助在首都高校就读的优秀贫困大学生而设立的公益项目“学子阳光——首都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扶助项目”正式启动。如今,14年过去了,像潘春梅一样,在“学子阳光”项目资助之下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万余名。

数千名爱心人士参与捐赠

14年来,共有数千名社会爱心人士通过银行转账、邮局汇款或现场捐款的方式参与捐赠。资助学生一万余人,发放捐款4000多万元。

这些捐助者与受助学生因爱结缘,有的成为朋友,有的就像家人。

张贵鑫今年已经年逾50岁,至今仍单身,但他却是一个幸福的“张爸爸”,因为他现在已是5个孩子的“爸爸”。

作为一名“学子阳光”项目的长期参与者,张贵鑫连续资助了5名大学生。受助的孩子从农村走进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张贵鑫除了在经济上提供帮助之外,还经常去学校看望孩子,并带他们到处去走走。

酷爱运动的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赛。他教育孩子们说,生活正是因为有裂缝,阳光才会照进来。受助的学生也会经常相约到家去看望“张爸爸”,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学习,聊聊生活,有什么苦恼向“张爸爸”诉说,像一个大家庭那样其乐融融。

每当说起几个孩子,张贵鑫都充满自豪,5个孩子都出自北大、清华,个个优秀。老大已经是一个公司的老板,老二成为金融地产经理,老三现在赴美国研修,老四、老五还在就读,一个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一个是清华大学方程式车队设计师。

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薪族,张贵鑫并不富裕,但是他说他是快乐的,“做公益让我身体的每个细胞都热血沸腾,全身的细胞都快乐起来。”

14年万余贫困学子受到资助

“第一次收到北京希望工程寄来的爱心捐款时,我还在北京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就读,支持我读书的是一位叫做贡瑶的阿姨。”由于家中贫困,李中仁数次想放弃学业,但正是贡瑶持续不断地对李中仁进行资助,可以使他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他才在高考时顺利考取了北方工业大学。

多年的爱心陪伴,李中仁的内心充满了对贡瑶阿姨、对北京希望工程、对所有帮助过他的好心人的感激和感恩。如今,李中仁已经考入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班,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在接受资助后,我每天都在努力,不敢浪费一点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来努力学习知识,争取今后早日回报社会。”

在“学子阳光”的支持下,如今已经有万余名学子受到资助,有些学生已经学有所成。得到帮助就是接过爱的接力棒。来自密云县的学生潘春梅5岁时,被亲生父母遗弃,在2007年,她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时,抱养她的老母亲已经70岁,并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手、脚关节变形很厉害,家里只靠年迈的父亲种地、养猪来维持。

就在她将要选择放弃的那一刻,“学子阳光”给予她资助,让她顺利进入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如今,她已经是密云家业如心社会事务工作室的一名社会工作者,用自己努力的工作来回馈社会。

2014年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等待帮助

“学子阳光”如今已走过了十几年,但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2014年,北京希望工程继续推出“学子阳光——助莘莘学子梦想起航”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圆大学梦。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学子阳光”项目已经形成一批长期固定的参与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年待资助的学生除了部分北京地区的孩子之外,还有部分外省市考入北京的贫困家庭的大学新生,他们都考取了一类本科院校。今年的资助方式依然采取结对资助,捐赠者可以在捐款发放后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捐款的落实情况。北京青基会也将尽量缩短捐款下发时间,让捐款尽早发放到学生手中。

对话

“我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对话人:2007年起连续受资助4年的学子潘春梅

北青报:当年你是怎么得到“学子阳光”资助的?

潘春梅:我当时在密云二中读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高考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但家里没有钱,我和校团委老师说想放弃,他鼓励我别放弃,并帮助我申请了这个项目。

北青报:得到“学子阳光”资助后你是怎么想的?

潘春梅:没有这份资助,我就与大学无缘了,在得到好心人爱的帮助的这些日子里,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在努力学习,就是希望有一天毕业了,我可以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北青报:现在你大学毕业了,有没有做些公益?

潘春梅:我现在在一家社会事务所做社工。这个事务所每年都会申请一些政府购买的社会组织项目,为一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和讲座,我觉得自己是在用所学、用心、用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北京青年报     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