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造”脑起搏器发布升级版 体内可充电
埋在体内的脑起搏器可以充电了!“北京创造”的脑起搏器昨天发布“升级版”,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无线充电脑起搏器的国家。这一技术可以保障埋在大脑皮层的起搏器10年不用更换电池,成本比进口产品低约三分之一,为我国约200万名帕金森症患者带来实惠。
昨天,市科委、清华大学联合发布了这项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脑起搏器的医学术语叫“脑深部电刺激器”,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的首选外科疗法。手术时,医生在患者的大脑皮层下方约10厘米的丘脑底核部位,植入一根1.27毫米直径的电极;一条类似耳机的导线埋在皮下组织,连接大脑内的电极和植入在患者胸部的电池。电池约1厘米厚、4厘米见方。脑起搏器每秒钟130次到185次的高频电流,将让人体的神经发生反应,控制身体不再出现颤抖等帕金森症状。
临床试验显示,使用了脑起搏器后,有的患者会减轻90%的症状,最少的也能减轻60%的症状。这一技术不损伤脑组织,也不影响今后其他新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可逆的神经调节方法。
和此前发布的第一代脑起搏器相比,新一代脑起搏器用起来更方便。它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把电磁波重新转化为电能,为埋在患者胸前的起搏器电池提供新的电力。“以前的电池3到5年就要更换一次,现在的电池使用寿命则在10年以上,能减轻患者在更换电池时的手术痛苦,也可以节约不少费用。”负责该项目的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教授说。
体外可充电技术的核心是如何在完成充电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特别是要攻克充电带来的植入系统发热问题。“国外要求电极温度高于43℃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我们的指标更严,要求高于40℃不超过一分钟。”李路明介绍,科研团队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同时采用体内、体外两种温度监测,防止电极温度过高。一旦监测到电极温度超过40℃,充电设施将自动断电。
目前,第二代国产脑起搏器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即将上市销售。和国外垄断的产品35万元一例手术的高昂费用相比,国产无线充电脑起搏器实施一例手术的费用不到25万元。
“和国外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连接电源和电极的线更短,更适合中国人体型;埋入体内的电源也没有棱角,舒适度会更好。”来自天坛医院的脑神经科大夫介绍,从去年第一代“北京创造”的脑起搏器问世以来,已经完成400多例植入手术。现在,选择“国货”的患者已经开始超过选择进口产品的人数。
目前,我国共有帕金森患者约200万人,占全球病患人数的一半左右。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帕金森病正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起搏器,将让更多患者减轻痛苦,节省医疗费用。
脑起搏器的相关技术,还可以应用在治疗癫痫、抑郁、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解决毒品依赖问题等领域。据预计,相关的神经调控产业,在2020年全球市场将高达160亿至200亿美元。
幕后花絮
自主技术差点儿卖给国外
脑起搏器市场巨大,但此前美国技术垄断。清华大学从2003年开始起步,历时10年,其间经历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关键技术攻关、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审批、产品上市等关键环节。最终形成系列化产品,可谓“十年磨一剑”。
“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是我人生中最焦虑的一段日子。”李路明回忆,“这项技术最终要用在人脑中,风险很高。我常常失眠,躺在床上还要在脑子里一遍遍回忆技术过程,就像过电影一样。”
其间,国外有关公司听到风声,三番两次找到李路明,希望高价收购这一技术。在最焦虑的时候,李路明还真差点儿动了心。他几次找到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谈心“降压”。“咱们自己的技术,不能卖!”闫傲霜态度坚决,从技术研究到成果转化,市科委都给予了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最关键的是,市科委、清华大学协调推动天坛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宣武医院、三博脑科医院等共同签署了联合推动临床应用的合作意向。今年,市科委还牵线将脑起搏器技术与贵阳等地对接,推动开展临床应用。
“如果当时卖了,我们现在就还要受国外的垄断制约,患者要多支付几十亿元。”闫傲霜说。
如今,随着无线充电的第二代脑起搏器的上市,我国在脑神经调控技术领域已经步入“全球领跑者”行列。
新闻链接
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
脑起搏器一项技术,就带来市值数十亿元的系列产品,创新驱动效果明显,这也凸显了这一产业的“含金量”。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符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并于2010年4月启动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即“G20工程”),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两年翻番,三年过千亿元的一期工程目标。2013年其产业规模已增至1176.3亿元;5亿元以上单品种总数达23个。
今年4月,市政府发布《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年-2017年)》,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等12个重大专项,进一步发挥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快推动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代表领域。
市科委负责人透露,本市将以北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南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代表,建立“一南一北”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