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落地北京 推动科技创新
去年一年,北京大学从国外机构获取技术130多项,其中4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落地北京;同时,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5家中国顶尖研究机构的土壤调查及分析、农作物产量预估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为埃塞俄比亚政府提供了全方位技术解决方案。在这些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案例的背后,都有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活跃身影。
很多人不知道,喧嚣的鼎好电子商城里还藏着一个安静的机构——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见证了知识经济奇迹的中关村,中心以“服务平台”为定位,带动入驻的120多家机构,包括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等,与国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企业和机构开拓国际业务,成为国内外技术转移及交流创新的桥梁。
在技术引进方面,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仪”(OCT)为例,该技术来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用于产生三维生物组织断层图像的高端医学诊疗仪器,其成像精细度和穿透生物组织的能力,正好填补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超声波之间的空白,在医疗领域有巨大市场。在中心的推动和协助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通过海外渠道将项目持有人引进国内,并引入投资基金进行孵化,利用相关医院渠道进行试用,加速了先进成果的转化。
在技术输出方面,入驻中心的北京弘顺国际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了解到,埃塞俄比亚在农业土地遥感信息监测、粮食产量提高及发电照明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十分迫切。为此,弘顺国际整合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5家中国顶尖研究机构的土壤调查及分析、地下水普查、农作物产量预估、农产品深加工和循环再利用、多功能氢发电机等领域先进实用技术,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弘顺国际还通过中心的国内外渠道融资,为该技术方案筹集了2000万元资金,推动我国实用技术走出国门。
2013年,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一年过去了,中心已经开拓了1000多条国际渠道,组织技术转移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次,完成154项国际技术转移项目在首都的转移和落地,北京的知识经济正在向全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