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粒安宫牛黄丸的诞生

  给药丸“打金戳”也有难度:戳打浅了,看不清楚;打深了,会陷进蜡中。

北京同仁堂等单位申报的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已获批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中药急救药丸,到底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记者来到同仁堂公司生产车间,见证了一粒安宫牛黄丸的生产全过程。

传承216年选材极苛刻

中成药生产必须要依照处方。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使用的是老方子,这个方子到底有多老?北京同仁堂集团顾问金霭英老人告诉记者,“216年了。”安宫牛黄丸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根据古方“牛黄清心丸”多次调整加减药味所成。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醒神开窍”的作用,长期以来被奉为中药“温病三宝”之首,是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同仁堂第二代传人乐凤鸣搜集了当时众多的古方名方,配制了众多药剂,并撰写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安宫牛黄丸从此成为同仁堂的“镇店名药”。至今,同仁堂生产安宫牛黄丸的历史已近150年。

“这个方子太神奇了。”金老说,安宫牛黄丸采用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11味药材配料而成。安宫牛黄丸的处方还“规定”了药材的质量。“比如,牛黄需要京牛黄。”金老解释说,最好的牛黄产于张家口一带。麝香则要选择当门子,成颗粒状的麝香俗称“当门子”,质量上佳。郁金则要选择广郁金,犀角要选用亚洲犀,不能用非洲犀……苛刻的原材料标准,是为了能够生产出疗效显著的产品。

珍珠洗不净豆腐里头煮

原材料是好药品的源头。同仁堂对于安宫牛黄丸中使用的贵重药材一律实行“双把关”,也就是传统鉴别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首先依靠同仁堂老技师的经验鉴别,然后再利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理化鉴别。同仁堂对原材料的要求源于清朝宫廷用药的标准,讲究的是上等、地道、纯洁。同样是黄连,同仁堂要求黄连必须刮掉毛,拔掉须;郁金则全部需要工人用手工方式进行挑选;珍珠用水洗洗,肯定不能入药,同仁堂要求珍珠必须要放在豆腐里煮上2至3个小时,这样才能确保珍珠里面的脏东西全部清洗干净;麝香要去毛去皮……原材料备好后,还要进行初加工,再将粉碎的药材和成药坨。

药丸穿金衣牛角盖金章

11味药打碎、混匀和坨后,就进入到手工环节——第一步是制丸。张冬梅是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生产班组负责人、首席技师。只见她将一坨药放在两块木板中间,推捻间,一丸丸药就滚了下来。然后,药丸被放到电子秤上称重:每粒必须3克。

符合标准的小药丸,顺着流水线进入到“穿金衣”的台子上。同仁堂至今保留着给安宫牛黄丸包金箔的传统,这也是同仁堂的独门秘笈。记者看到,工人师傅拿过一张不及邮票大的金箔,将药丸放在上面轻轻一转,就均匀地包好金箔。“这可需要技巧。”张冬梅说,首先,“手爱出汗的人就干不了。”推药丸时,劲儿大了,金箔就会被药丸吃进去;劲儿小了则包得不瓷实。一个工人想要把这道工序干好,至少要练半年。

穿上“黄金甲”的安宫牛黄丸还要住进蜡丸里,这样能够确保药品不怕潮。每个蜡丸上都用牛角盖了金章:安宫牛黄丸。在北京同仁堂,给药丸“打金戳”依然是纯手工操作。张冬梅说,这活儿也有难度:戳打浅了,看不清楚;打深了,会陷进蜡中。

同仁堂集团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说,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之一,同仁堂一直在传承着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它是同仁堂制药历史的见证,诠释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具有独特的文化、医学、工艺、社会及经济价值。

千龙网·中国首都网专题:“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与新北京同行

北京晚报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