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腾挪社会资源建设“文化空间”
“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环境里,看看记述老北京的书,非常舒服,能够唤起我对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好多回忆。”尽管时值寒冬,但年近七旬的马襄瑜一早就来到“北京砖读空间”,翻阅他心仪的古旧书籍。他说:“城市变化很快,很多老北京的味道只有在书里才能找到。”
让马先生和不少老北京找到归属感的“北京砖读空间”,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的万松老人塔院内。始建于元代、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的万松老人塔,几年前一直是文保部门的办公场所,市民游人难以踏足。自去年4月起,西城区文化委和民营图书企业正阳书局联合将这里打造为“北京砖读空间”,成了京城爱书人读书、借书、淘书的公共文化场所。
这个古朴典雅的院落,书香四溢。阅尽北京城千年风雨的万松老人塔巍然耸立,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瞻仰完古塔,便顺道进入院内的屋子里看书。除了两间书屋,院内将一间屋子专门用于介绍展示古塔和附近砖塔胡同的历史。原来,鲁迅、张恨水等文化名人都曾在砖塔胡同居住。
“因为建在古老的砖塔院内,我们这个图书馆就名为‘砖读空间’,以北京文化典籍为主要内容。这里能看书、借书,也可以买书、捐书,兼具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功能。”书屋负责人崔勇告诉记者,北侧的书屋从内檐装饰、室内陈设到图书规划,都做成清末民国时期文人书房的格局,“让大家不只是看书,还能有一种文化的体验和熏陶。”
在书屋内,几位读者正在翻看不同版本的《燕京岁时记》《北京风俗类徵》等书。崔勇说,《燕京岁时记》记录着旧时北京过年的各种风俗,有1906年清末的版本,还有上世纪30年代翻译为英文、日文的版本。“可别小看这几本旧书,这是我们花大价钱淘来的。”
据介绍,“北京砖读空间”开业9个月来,已有近4000人办理了图书借阅卡,客流量最多时一天达1500人次。崔勇说,塔院内还举办讲座、朗诵会等活动,为爱书人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享受。
“将原本封闭的古建筑开辟出来作为公共阅读场所,是西城区创新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种尝试。”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介绍,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西城区探索利用社会空间资源搭载公共文化服务,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也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体制机制的创新,带来了文化建设的活力。如今在西城区,像“北京砖读空间”这样的公共阅读空间,如繁星一样“镶嵌”在城区的各个角落,为百姓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利用金中都公园内的空间资源,开辟了“宣阳驿站第二书房”;与繁星戏剧村合作,由区图书馆提供书籍,共建“书香剧场”;在万寿公园内开辟了老人主题阅读空间;与一些银行、酒店合作建设书香主题酒店、书香银行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西城区坚持把文化融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中,确定了记忆西城、书香西城、艺术西城、时尚西城的文化发展目标,积极打造多层次、特色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西城区委书记王宁表示,要通过文化的力量,让大家更好地感知城市、欣赏城市。(记者赵仁伟、张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