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特刊:不能喝水的上水工

北京西站,停靠的两列火车中间,身着橘黄色马甲的四人排成一排,在高低不平的石子道砟上,紧张而有序地完成“开阀、上水、拧上水管”一系列动作,再跑向下一节车厢,重复同样的动作,这是北京西客站上水工们的工作常态。在北京西客站,上水工长康铁军为我们讲述了他和同事们的故事。

“上水工和水打交道,却不能喝水。”

北京西站共有139个上水员,分甲、乙、丙、丁4个班,每班31人,均为男性。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6点半,平均每人每天要给20列火车进行上水作业。

作为北京西站的上水工长,康铁军明白上水作业虽然看似简单重复,实则责任重大,“如果我们动作慢了耽误上水,可能这节车厢就会断水,会给旅客用水带来很大不方便。”

在狭小的作业环境中,上水工人们每天要跑十几公里,鞋子往往穿了一个多月就会坏掉。并且,由于每辆列车的停靠时间有限,为保证在指定的时间内给列车上满水,让车辆能够正点发车,他们的午饭往往要到下午两三点才吃上。

“上水工和水打交道,却不能喝水。这件事听起来是个笑话,却是真事。” 康铁军笑着说。工作区没有洗手间,上水工们为避免在作业期间上厕所,不敢喝水。

每年的冬季和夏季,是上水工作最具挑战的时期。严冬时,线路上会结起厚厚的冰层,路面也会非常滑,大大增加了上水作业难度。同时,由于气温低,上水作业时如果有水溅出来,就会滴水成冰形成冰柱。有时候,一趟作业下来,工人们的裤子和衣服都会被冻住。而夏天,工人们则要在气温将近50℃、几乎密不透风的两轨间工作,仿佛身处烤箱旁,只剩一股股热气扑面而来。

“我们是为5300多万旅客服务的。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我们依旧很自豪。”康铁军说。

“我就开过两次家长会,小学一次,中学一次。”

每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运时,上水员就会加倍忙碌。“每天在西站始发和经停的车辆共有300多辆,今年的春运期间又加开了23趟列车,更要加班加点的工作。”1992年,康铁军成为了一名“铁路人”,2001年进入上水工务段工作,一干就是15年。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上水员们实行三班倒的机制,休息时间往往会与其他人错开。康铁军的儿子今年17岁,他每周与儿子见面的时间只有三四次。“孩子从小到大,我就开过两次家长会,小学一次,中学一次。”康铁军惭愧地说。

像这样的故事,在上水班组里不占少数。今年55岁的范来旺,1996年来到北京西站上水班工作,到现在已20年。很多次的大年三十,他都是在西站与同事共同度过,节日不能与家人团聚,已成为家常便饭。“铁路人就是这样,关键时刻要舍小家顾大家,我的家人也都很理解。”

即便是家里的母亲生病,范来旺也尽量在有人看护母亲的情况下回到工作岗位。“我们这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尽量不给单位添麻烦。”范来望表示。

铁路上的每一个工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一名铁路人都是旅客安全、温馨出行的“守护者”。旅客们能顺利、舒适地在车厢里用水,背后是上水员们的辛勤付出。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旅客一路温暖前行。中国网记者尚阳/文 陈维松 焦源源/摄

中国网     2015/02/04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