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亮义务指路队 从一人到一群人(图)
风雨无阻,节假日无休。坚持了14年的东直门谢亮指路队的荣誉簿里又多了一项荣誉,3月4日指路队被授予“2014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金牌项目”。面对这块“金字招牌”,87岁高龄的谢亮和他的老伙伴们显得很淡定,他们说这是荣誉更是动力,指路队一定要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下去。
一个人一块牌指路1分钟28次
2001年9月初,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开始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车站和行走路线,就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有很多“摸不着北”。
当年的9月22日,一位73岁的老人举着自制的“义务指路”的牌子出现在东直门,他就是谢亮。从那一天开始,谢亮义务为行人指路的行动就没停下,“义务指路”的牌子一举就是近14年。
“刚指路那会儿,我被问路的人围在当中,有人帮我计算过,一分钟就要解答28个问题。为了能够脱口而出,我当年可是下了不少功夫。”谢亮告诉北青报记者,当年他一个人白天在东直门指路,晚上就把东直门范围内的23个车次、485个车站名称全部抄写在笔记本上,并按次序排列、汇总。
为了能够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谢亮把每个车站都走了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了东直门所有的车站,因此他回答问路人时能够准确道来,并且能够为行人提供最近最省钱的线路。谢亮还挤时间骑车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都牢记心中。指路的时间一长,北京人都知道东直门有个指路老人并亲切地称他为“指路大王”。
孤木不成林义务指路来了老伙伴
孤木不成林。“指路大王”谢亮的故事被传开后,很快就吸引了一些附近的退休老人加入。到目前为止,先后有李国良、刘红军、孙永福、文秀珍等十余位老人加入到谢亮义务指路队伍中来,和他一起义务指路。
谢亮的义务指路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入队不设门槛,指路服务到岗时间全凭自觉。“我不会去动员别人加入我的队伍,我一直认为只有自己找上门来的,才能坚持得更久。”谢亮有自己选人的原则。
昨天早上7点多,55岁的梁占亭就到了义务指路岗亭,虽然清晨的风还很凉,可他仍然打开了窗户,他说:“问路的人看见窗户开着,才会过来。”请问去北京西站怎么坐车?“您顺着我手指的方向进去,坐3路公交车。”一开门儿,梁师傅就忙起来。
梁占亭说,他和老谢一样就住在东直门交通枢纽附近,14年前,他每天回家都能看到老谢在义务指路,从一块简陋的牌子,到一把遮阳伞下一张木制长桌,再到2008年老谢搬进蓝立方,最后到现在设施齐全的新岗亭,老谢的行动感动了他。退休后,他就主动要求加入指路队,为行人指路。“虽说是北京人,可北京的变化太快了,我还得跟着老谢一起学,只要有公交线路调整,我们都会记下来,不能给人指错路了。”梁师傅说。
每天,进出义务指路岗亭的队员都怀揣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梦想,在一问一答中享受着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义务指路队发展成为志愿服务平台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现在除了长期固定值守义务指路岗亭的5名队员外,还有不少学生团体、企业和白领等青年都纷纷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扛起义务指路的大旗。义务指路队先后吸纳了东外大街北社区、清水苑社区志愿者、龙潭中学、骨髓志愿者协会、林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移动等多家团体成为会员。
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和7月1日党员承诺日,指路队都会聚集更多义务服务的队伍(如测量血压、义务修车)。如今,指路站点已经发展成为东直门地区标志性的志愿服务平台,吸引了大批关注志愿服务的优秀志愿者。摄影/本报记者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