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生自制自制空气净化器 成本仅百元(图)

作品

学生自制空气净化器

成本仅百元

这位高三同学的“空气净化器”外形像是电脑屏幕,屏幕表面是类似空调表面的横向竖线,内部有过滤网。相比市面在售的空气净化器,这个“神器”的外观十分小巧,而成本仅达百元。据老师介绍,这位同学在研制成功后,在家中使用后,发现过滤网确实变黑了。

除了“空气净化器”,还有“防霾口罩”。普通的医用口罩外加装一段保留瓶口的废弃塑料瓶,与口罩紧密黏合的瓶子中藏着一团为过滤空气而塞进的纱布,这个经过改装的口罩与很多市售的高价防霾口罩外形相似。

这个“防霾口罩”的发明家是初一的柴怡琛,她告诉北青报记者,起初她想写一篇有关雾霾的作文来完成这个特殊的寒假作业,但爸爸却建议她要勇敢地对陌生的事物进行尝试,争取制作一个防霾小发明,“以前从来没做过科学发明,所以也想挑战一下自己。”为了更好地完成防霾小发明,柴怡琛在网上广泛搜寻雾霾知识和相关防护器具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在脑海中形成了对雾霾的初步认识。构思设计图、准备制作材料、组装成品并美化,柴怡琛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这个口罩的设计和制作,她认为目前的作品存在一些提升空间,“未来还会进行改进,如果在纱布里放一些活性炭的话,效果会更好。”

同样带回发明的还有初二年级的万芮霖,他用废弃的电脑风扇和口罩组装了一个便携式空气净化器,这个圆筒形的换气装置由内部引出一个USB接口,“插在电脑上或者车上都可以,小范围的换气比较方便。”由于是废物利用,因此这个装置的改进空间很大,万芮霖说目前大家给他提出的改进方案有二,一是增加USB线的长度以方便使用,二是增强风扇的完好度,以减小噪音。

说法

科学界人士:

发明虽小,创意不简单

有科学界人士在看过同学们的发明后为这些作品“点赞”,并表示万芮霖的USB空气净化器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发明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原理不简单,利用两个风扇将空气过滤,已经接近市场上空气净化器的基本原理。

这位科学界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虽然这些作品是否能够有效阻挡雾霾还无法检测,但是能够拥有这么多丰富的想象和创意是非常可贵的。他表示,防霾不能只靠“神器”,“我们不可能一天到晚戴口罩,PM2.5颗粒那么小,也不是一般的机器可以完全净化,根治雾霾还是要系统地节能减排,在产业上进行改变。”

对话校长王蕾

这样的作业收效“超出想象”

北青报:学校为什么会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寒假作业?

王蕾:学校的教育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要将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要素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懂得自我、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一直秉承并坚守的办学理念。

在《学生寒假活动手册》中,除了这项“防霾治霾我能行”的作业外,也有一些引导性作业,还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的参观、阅读等资源建议。

北青报:但是学业负担客观存在,这样的发明创造会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的精力?

王蕾: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首先,我们的作业打破常态,给学生们预留了很多弹性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安排。其次,我们鼓励学生学会借助资源开展合作学习,诸如家长、老师、同伴、学校资源基地的专家等。我们发现,这样的作业其收效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由兴趣而驱动的学习是自觉的、主动的,更是持久而高效的。

北青报:毕竟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学生们发明创造的实际利用价值到底有多大?

王蕾:这样的作业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社会责任、伦理情操等方面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注重积累与创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并会创造机会邀请专家和政协委员来校指导学生们解决在作业中发现的新问题,使得学习不断延续和深入。

北京青年报     2015/03/18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