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一年减少2970吨二氧化碳排放
一般情况下,一公顷茂密的树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去年,北京的道路使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法,累计减少了297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大约为城市添了8公顷的森林。
日前,北京市路政局发布了一项节能环保数据:2014年,本市加大温拌沥青等低碳节能环保路面材料的使用力度,使用温拌沥青66万吨,不仅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还节省了1208吨标准煤。几乎百分之百的修路废料回收,超过八成实现循环利用。
道路旧沥青100%回收
在北京,沥青混凝土路几乎“雄霸”全路网。一般情况下,这种路面的使用寿命在15年左右。根据交通部门的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公路飞速发展,每年约有12%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
“现在修路,一般是铣刨旧沥青路面再铺新的沥青路面,这种做法会产出大量的沥青混合料废弃物,仅本市每年旧路铣刨产生的废料就达到200万吨。”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人薛忠军坦言,“早些年,这些废料就是被随意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修路就要用新料,必须开采山石,带来生态破坏。”
变废为宝,成为这个监督站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数年的攻关,如今几乎100%的沥青旧料实现了再生利用。这些废料都被运回料厂,粘连在一起的沥青团被重新破碎、筛分,像是垃圾分类一样按照颗粒直径的大小分堆儿。“不同档的旧料都会有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研究具体成分和特性,之后分门别类地添加到新沥青里。”监测站下属实验室主任张涛说,“有些废料如果用得好,比新料效果还好。”他举了个例子,通过冷再生技术处理的“废料”铺在道路基层,可以有效防止道路蛛网状开裂。“以前这一层是用二灰碎石铺,承载力不错,但是受温度影响较大,容易开裂。这些小缝儿会慢慢‘浮’到路面上。”
目前,本市道路旧沥青回收率基本达到100%,超过八成实现了循环利用。
降温30度减排6成二氧化碳
不仅废料变“肥料”,铺路的技术也越来越讲究。就拿搅拌沥青而言,最传统的热拌技术几乎已经退出舞台,只有在特殊路段才会使用,大面积的路段使用的叫做温拌技术。
实验室副主任王春明是这方面的行家。他解释,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一般在150至180摄氏度,以保证正常的摊铺和碾轧。他的手提电脑里至今保留着一张照片——沥青路面刚铺好,白色偏黄的热气就冒出来。“这里面都是废气,含有二氧化碳、氮化物甚至硫化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有害健康。”他说,“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温拌沥青技术已经成熟了,混合料的温度降低了三四十摄氏度。”
铺好的路不仅不再冒白烟,而且可以节约20%以上的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60%以上。“北京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价格比同类产品降低15%左右,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薛忠军说,“更关键的是环保,这是一种思路。这种技术在本市的使用率甚至高过很多欧美发达城市。”
新材料帮道路穿上“防雪服”
在使用新技术、新技法,力求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要保证道路的使用效果不打折扣。
以温拌沥青为例,当温度低于一定值时,道路的孔隙率会增大。换句话说,道路将禁不住雨水冲刷,沥青容易挂不住。监督站经过数十次的实验室测试,最终确定了使用该技法时的温度下限,并且规范了孔隙率的范围。
“每年冬天都是我们实验室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路面几乎不施工。”张涛说,“经过前段时间的工作,最近我们打算召集厂家、研究部门开个会,给冷再生技术也出一份指南。这样无论哪家施工,用哪家的材料,道路修出来的效果都是一样的,保证寿命。”
另外,一些道路上的新材料也在研发实验过程中。比如一种蓄盐路面在108国道、延庆和怀柔部分路段都有尝试。这种新材料相当于“防雪服”,可以自动融雪,防止路面形成“地穿甲”。“拐弯、坡道都比较适合铺设这种材料,而且这种材料可以避免撒融雪剂,更环保。不过这款材料目前造价比较高,因此还不能大面积推广。”薛忠军说,“修路就是这样,不是好材料就要推广,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投资等因素。”
新闻链接
路面减排
获科技二等奖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5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由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及北京建筑大学共同完成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与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