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唐卡一世恋雍和
3月12日,在老人家中,一盏吊灯、一条长桌、一副眼镜,拼凑出郭世昌老人创作唐卡的“工作室”。千龙网记者 陈康摄
在藏语里,唐卡画师被称为“拉日巴”,意为画佛或神的人,他们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传的范本,须得遵循。范本往往隐匿于密存的经典中,记载着至少八种成套的造像尺度,无论是姿态庄严的静相神佛,还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应的比例,不得修改。
出生于雍和宫东板子门内的郭世昌,现已92岁高龄,但腿脚灵便、面色红润、精神甚好,看上去最多70岁。在雍和宫长大的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唐卡。父亲郭耀庭一辈子从事画佛像及雍和宫里佛像地修补工作。现今雍和宫里最大的佛像就是“义和永”柜上在1937年修补的。
据老人回忆,父亲在雍和宫旁的作坊叫“义和永梵像馆”专门经营唐卡。店面墙上一幅挨一幅地悬挂着绘制好的唐卡,排列得整整齐齐。父亲当时画工精湛,在国内外和佛教界颇具影响。各省和国外寄给他的信件只写“北平市义和永郭耀庭”即可收到。当年雍和宫法轮殿宗喀巴大师铜像的首次庄严(佛教术语:指贴金、泥金、开眉眼等工艺)和铜像上方天井北面的长幅画卷《宗喀巴大师五种示现图》均是其父带着弟子们完成的。
老人14岁时,父亲郭耀庭去世,他被迫离开雍和宫,回到长辛店镇东河沿下营村务农为生。文革期间,家里保存的200多张唐卡被付之一炬,自此远离了唐卡。
直到几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有人想找能画佛像的人,大家才又想到郭世昌,使得耄耋之年的他重新拿起画笔。如今年事已高,画唐卡尤为费力,但老人一直对雍和宫怀有特殊感情。直至2013年,老人将创作四年之久的唐卡捐赠给雍和宫后,才了却了他几十年的心愿。
千龙网 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