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垦荒千亩 八旬翁植树六万(图)

  王国巨(右)和技术人员在勘察新栽的林地。(资料照片)

通讯员 张磊 本报记者王海燕

昌平十三陵旅游风景区有片“北京国际友谊林”,林子里住着一位植树老人——王国巨。30年来,他凭着双手开垦荒山1000多亩,植树6万多棵;先后接待10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友人。

汗水和着沙土顺脸流下 寸草不生荒滩变绿洲

今年80岁高龄的王国巨,给树当了半辈子伙计。他原是一名军人,1984年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参与“北京国际友谊林”的创建工作。

这片友谊林位于十三陵昭陵周边。如今,这里已是郁郁葱葱,可当年却是片寸草不生,砾石遍地,“连鸟儿都呆不住”。

荒滩地上种树,首先得有土。“我们需要从几里外的地方拉黄土、垫河滩。”王国巨回忆,“每天一大早来工地,挖土、运土、铲土、填土……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春天风大,扬起的沙土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汗水和着沙土从脸上流下来,“一个个都成了刚刚出土的‘兵俑’。”

林子栽下后,得有人管护。1955年入伍的王国巨,当时已是一名有着30多年军龄的正团职干部,为了实现“河滩数公里,东望一片绿,西看绿一片”的理想,他主动请缨,成了一名护林员。

刚开始就他一个人看林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房屋,也不通水电”。没房住,他就暂时住在农户家里,自己买粮、买菜、做饭,过起了自力更生的日子。后来决定自己盖房,但一没资金,二没建筑材料,就硬着头皮,到各个工厂去“化缘”,七拼八凑终于在林场盖起了两间简易房。

“门外汉”苦学新知 终成树木“保护神”

年年种树。树越种越多,管护任务也就越来越重。王国巨明白,树栽得再多,管护不到位,等于白干。

山上缺水,而树苗成活必须靠“喝水”,咋办?为了把树苗养活,他跟当时的昭陵村党支部书记商量“错峰用水”,白天灌庄稼,晚上浇树苗。因为水金贵,那些年王国巨舍不得自己多用水,洗脸就用半湿的毛巾胡乱擦一擦,“每次下山回家,都是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像个‘野人’一样。”

林区管理专业性很强,对于王国巨来说,搞机械、土石方是“内行”,“伺候”这些树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为掌握林区管理的过硬本领,他长期订购《中国环境报》、《北京环保周刊》、《为了地球》等报刊,还买了100余册有关树木种植和管理的书籍,利用晚上时间,在灯下逐字逐句认真研读。

此外,王国巨在栽树苗的时候,还想了很多妙招,比如给树根裹上塑料袋,再在袋子上扎几个孔,这样既蓄水又省水,还彻底解决了河滩地水土流失的问题。

山区农民很多以养牛养羊为生。王国巨管护的树苗有时会被牛羊践踏啃噬,每每这时,他就起急。当年村民们常能看见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追羊,羊在前面撒欢跑,他在后头撵,很多人笑称他为“南霸天”。

植树护树没要组织一分钱 “没个辛苦劲儿,咋能换来满山绿色”

“这些树就是我的命。”30年来,王国巨几乎天天呆在林子里,不是拔草除虫,就是剪枝浇水,一天三顿饭没个正点儿。即使在1989年到达退休年龄之后,仍是如此。

知夫莫若妻。看着王国巨整天的忙活劲儿,妻子曾经形象地描述他为“家不管,老婆不管,孩子不管的‘三不管’男人”。孙子也抱怨说:“爷爷喜欢树,不喜欢我。”

“这些年亏欠家人太多。”王国巨也时常感到内疚。他还记得一次妻子病重,孩子们又不在身边,当时正赶上日本500多人的访华团来“北京国际友谊林”植树。林区只有他一个管理人员,走不开。情急之下,他把妻子接到了林区宿舍,从附近村庄请来医生给她输液。等送走外宾跑回宿舍时,看到妻子正举着输液瓶,步履蹒跚地从厕所走回来,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心疼地说不出话来。

最让人感佩的是,30年来植树护树,王国巨没向上级要过一分钱。为维持林场运转,他组织工人种菜、栽果树、育树苗,菜下来卖菜,果子熟了卖果子,然后再用这些收入支付工人工资,进一步扩大林地面积。

这么多年付出图个什么?王国巨回答得很朴实,“作为一个老军人、老党员,自打到这儿种树的那天起,我就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争点什么。栽树造林是本分事儿,是个苦差使,没个辛苦劲儿,咋能换来这满山绿色。”

接待107个国家和地区外宾 种下1.3万棵“友谊树”

“北京国际友谊林”每年都要接待数千人植树和参观,每接待一批客人植树,特别是外宾来植树,王国巨都要忙活好长时间。

植树前,他要先将树坑挖好,根据客人要求备好树苗,把铁锹、水桶等一一准备齐全。植树时,他要在旁边守候,随时解答来宾问题。客人离去后,他还要及时挂上标牌,并定期为新栽的树培土、浇水。为方便管理和外宾查询,他还给每棵树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树的编号、品种、栽种时间、栽种人姓名和所属国籍、长势情况等。

据统计,30年来,他先后接待了10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友人,种下“友谊树”1.3万余棵。此外,他还创建了“纪念林”。目前到这里栽种“生日树”、“幸福树”、“结婚树”等纪念树的市民达1000多人。1998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女市长,还在这里植下了“中国女市长之林”。

北京日报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