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语音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听?还是说?
中国学生学英语,最被诟病的就是“哑巴英语”,看起来,说比听重要。张劲松觉得没这么简单,他长达八年的研究证明了一件事,如果一开始就没听准确,盲目地“说”,很可能会阻碍语言的学习。
张劲松是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工学博士。
开发语音识别系统,源自他自己学说普通话时的尴尬。
安徽人张劲松至今乡音未改,与许多南方人一样,“l”“n”不分,经常把“脑”说成“老”;把“那么”说成“辣么”……虽然这种发音现在在网络上很时髦,可当初着实让张劲松烦恼了好一阵子。爱较真儿的他,反复琢磨比较,他意外地发现,“l”“n”不分,不是因为不会发音,而是因为根本听不出来区别。
2007年,张劲松在日本取得了语音专攻博士学位,来到了号称“小联合国”的北京语言大学工作。他发现,学中文的外国人也面临着“听”的问题。“外国人说中文时的洋腔洋调,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音调区分不清。”
一有空,张劲松就到对外汉语课堂听课。他发现,按照老师念一遍学生念一遍的传统跟读方法学习汉语,外国学生要想掌握正确的发音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比如“练习”,有的学生读成“联系”,有的读成“怜惜”,老师没有精力给学生一一纠正,久而久之,错误的发音就成了难以更改的“习惯”。“正确的发音只有一种,但错误却千差万别。”张劲松说,一个简单的词就可能在声母、韵母、音调上出错,而将词汇组合成句子时,问题就更多了。
张劲松回想起自己“l”“n”不分的尴尬,产生了运用语音识别软件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想法。他设计了一个语音检测软件,随机播放出“麻”“马”以及在两者之间的八种过渡发音,邀请了数十位中国和外国学生进行听觉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张劲松的想法:外国学生辨别音调的准确率远远低于中国学生。
“解决发音问题,要先练听力。”张劲松据此设计了汉语语音训练软件。软件随机给出发音,学生听读,软件判断发音、对学生的跟读能力打分、纠正。每天利用这一系统练习一小时,六天后,外国学生在发音及判断上的正确率整体提升了百分之十。
实验坚定了张劲松的信心,他升级了软件,将语言分解成若干要素:声母、韵母、音调……外国学生使用软件学习语言,任何一个环节出错,计算机都能准确“报错”,而且软件还能模拟学生的声音。“就好像听到自己说出一口标准的汉语,模仿正确的发音就容易多了。”一位参与程序测试的日本学生说。
将看似复杂的外语学习,分解成小任务,通过计算机一一对应解决,是张劲松过去八年一直在做的事。目前,张劲松有关语音识别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获得了十项发明专利。张劲松远未满足,他梦想着把计算机打造成“语音诊疗师”,帮助汉语学习者说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到那时,学习汉语,so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