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小时

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平凡也能变成超凡。那两万个小时呢?

座无虚席的礼堂里,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缓缓走向主席台,满头银发中,红色的发卡鲜艳夺目。

礼堂里一阵躁动,坐在远处的人翘首张望,想看清老人的模样。

老人叫蔡秀兰,登台的这一天,她成为本市首批认定的五星级志愿者。她的手中,握有北京市志愿服务时间最长的纪录——整整两万个小时。

时光倒流79年。

那年冬天,蔡秀兰出生在江苏南京。家里书香门第,兄弟姐妹三人,她是老幺。

13岁时,南京解放。很多人家闭门关窗,生怕解放军打砸抢烧。蔡秀兰不怕,偷偷和哥哥溜到大街上,看解放军。“人家根本不进老百姓家的门儿,只是规规矩矩地站在马路边。”蔡秀兰瞪大了眼睛,幼小的心灵里,升腾起对这支部队的崇敬和信赖。

1951年,抗美援朝战酣。正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读高一的蔡秀兰被选中作为专业技术干部入伍。能加入自己从小崇敬的部队,蔡秀兰很兴奋,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从军。自此,戎马一生,直到退休。

退休后,蔡秀兰不愿意整天种花养草、舞文弄墨,总觉得自己不老,还能做点什么。

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蔡秀兰整天琢磨着如何为北京奥运会贡献力量。

一次,大半辈子和英语打交道的她,偶然发现干休所里的年轻战士英语基础较差,口语也弱。“这么下去可不行。”擅长英语的她暗想,“奥运会时五湖四海的宾客都要来北京,不懂英语怎么交流?我得教教他们。”

蔡秀兰的志愿人生自此开始。

蔡秀兰找到部队领导,主动请缨。领导很支持,专门腾出一处办公用房作为蔡秀兰的英语教室。“蔡老师”这一教,就是两年。

每周有两个晚上,蔡秀兰都不能和家人一起吃晚饭,要赶去上课。40多名士兵和工作人员跟着“蔡老师”学习《英语300句》,两个小时的授课,她分文不取。“蔡老师”的英语课一点不枯燥,全是日常用语,士兵们学得津津有味,比上学时还认真。后来北京奥运会时,“蔡老师”的学生还真用英语帮了许多外国游客的忙。

2005年,北京开始招募奥运会志愿者,已经69岁的蔡秀兰动了心。

面试的那天,朝阳公园里人山人海,年轻的面孔中,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穿着红色T恤和蓝色印花裙,非常显眼,那就是蔡秀兰,年轻人都争着与这位志愿者奶奶合影。

蔡秀兰很轻松地完成面试,她标准的英语发音惊到了考官,直接邀请她在赛事期间担任翻译。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蔡秀兰决定先参与帮助市民学习英语的志愿服务,她觉得这样能帮助更多的人提高外语水平。蔡秀兰与市民讲外语办公室签约,这一教又是两年。

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蔡秀兰的志愿生涯并未结束。已年过七旬的她向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提出申请,希望到联合会帮忙,尽微薄之力。

蔡秀兰又上班了。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她就走出位于玉泉山的家,坐着公交车赶赴中关村,中间还要倒一次车,单程就得花上两个多小时,可蔡秀兰从没迟到过。

联合会并未给蔡秀兰分配任务,可她眼中有活儿。她跑到电梯口,替前台工作人员接咨询电话;看到杂志乱了,就主动整理;办公室的花枯萎了,她就忙不迭地剪枝浇水……

除了总是“搭把手”,蔡秀兰还帮了联合会的大忙。联合会的活动多,资料多,可人手不够,少人整理。蔡秀兰又主动当起“归档员”。她专门买了本《档案学》研读,按图索骥,将材料一一分类,没学过汉语拼音,就用英语字母套……六七年下来,她整理出了600盒文件,每盒至少有50份。现在,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档案不但归纳得井井有条,还配有电子版目录,志愿者们都知道,这是蔡奶奶的功劳。

联合会批准她成立“蔡奶奶基金”,把卖废品的钱攒起来,哪个部门卫生清洁搞得好,蔡奶奶就买上一盆鲜花,奖励大家。联合会考虑蔡奶奶家远,给她发了车补。蔡奶奶并没留为己用,逢年过节或者碰上志愿者结婚、生孩子,蔡秀兰就买点糖果送给志愿者,就好像是亲奶奶为孙儿祝福。

后来,蔡秀兰又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年轻的志愿者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愿意和蔡奶奶聊聊。在蔡奶奶的耐心开导下,笑容又重新爬上了志愿者的脸庞。

志愿者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蔡奶奶已罹患癌症。2009年的一个晚上,蔡秀兰觉得胸部疼得受不了,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乳腺癌。蔡秀兰当时就被医生留下,要进行手术。蔡秀兰有点蒙,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以后我还能做志愿服务吗”?

她担心联合会的领导不让自己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就说家里来了亲戚,请假一周,利用这段时间偷偷做了手术。之后,她绝口不提自己的病,一边治疗,一边参与志愿服务。“我年事已高,留在人世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再能多做点事。”蔡秀兰平静地说。

整整14年,整整两万个小时。蔡秀兰的脚步并没有放缓,她仍然奔波于学校、机关单位,从事着志愿服务,传播着志愿精神,她手中的纪录还在不断延续。

北京日报     2015/04/1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