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伉俪留住戏曲“金色时光”
4月12日,京城大风,海淀区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一大早就飘出京剧《忆秦娥·娄山关》的唱腔。“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铿锵悠扬。每个周日的上午都是街道“金色时光戏曲社”活动的时间,从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甚至大兴、昌平赶来的票友们,风雨无阻。走廊里、各楼层活动室里,到处都有票友们吹拉弹唱的身影。唯有年龄最大的两位,91岁的章长善和86岁的郭丽英没工夫“玩儿”,忙前忙后不停歇。这对耄耋伉俪,就是戏曲社最初的发起者,也是戏曲社20年不间断活动的推动者。
一间客厅孕育一个票房
在北京京剧票友界,“金色时光戏曲社”小有名气。不过,它最初只是开办在章长善和郭丽英家客厅里的“家庭梨园”。
从铁道部离休后,夫妇俩响应“京剧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在家里教刚上小学的孙女唱京剧。很快,同事、亲戚、朋友都将孩子送过来学。不过几平方米的小客厅里,最多时有二十多个孩子聚在一起学京剧。这里后来被一家报刊誉为“家庭梨园”。
1995年,北京电视台开辟“金色时光”频道,将夫妻俩组织的“家庭梨园”纳入电视台下设的公益性群众组织——金色时光戏曲组,前来参加活动的戏迷也从孩子变成了以老年人为主。2003年栏目改组,戏曲组又落户羊坊店街道,成为现今的金色时光戏曲社。孙毓敏、张建国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到这里担任过艺术指导。
虽然只是票友们过戏瘾的地方,但这里青衣组、老旦组、老生组、小生组、花脸组……各个行当齐全,甚至还有一个“程派组”,专功程派青衣。戏曲社常年参加活动的有一百二十多人,每到周日上午,街道服务中心四层楼内能用的空间都被大家“占领”了,每一间教室都有人排练,连走廊拐角处也有人练唱。
一顿热饭留住戏箱
“要想弘扬京剧,首先必须得让大家唱得起!”在章长善夫妇的坚持下,“金色时光”每位票友每年只需交80元活动费,用来冲洗照片、刻录光盘等,相当于每次活动只交两元钱。
其实,戏曲社每个季度都会组织一次彩唱,市面上,为这么多人的彩唱请戏箱,每次就得几千元。郭丽英为了帮大家省钱,想了一招儿。每到举办彩唱会的前一天,郭丽英就跑到超市忙碌起来,果子面包买上12个,鸡蛋买上20个,还得来点儿肉和青菜,这些都是为戏箱的工作人员准备的。彩唱会当天凌晨4点多,郭丽英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煮鸡蛋、炒菜,装饭盒,装保温杯……还有票友帮忙煮上一大锅粥,一起用自行车运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来。清晨6点,戏箱运到,工作人员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那份金钱换不来的温情愣是让戏箱老板一直不好意思涨价,服务一次1200元,十来年没变过。
为办好票房搭钱的事儿,老夫妇俩也干得多了。票友生病或住院,他们会自费前去探望;谁家里生活遇到困难,他们也常慷慨解囊。“戏曲社就像是我们共同的家,社员都是我们的亲人。”章长善说。
其实,老两口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烦恼,郭丽英的左眼十年前就因过度劳累失明了,2006年她又检查出结肠癌,同时还患有胆结石,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办戏曲社。他们真心诚意的付出,换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票友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布置场地、购买幕布、捐献地毯和音响,把“金色时光”办得热热闹闹。
一把“尺子”稳住人心
身为组织者、管理者,老两口也有“不近人情”的一面。
一次戏曲社外出送公益演出,有位恃才傲物的票友迟到了,来了以后还想先演先走。郭丽英不干了,当场就把人家开除了。还有些退休前当官儿的票友,来参加活动时不仅专车接送还有勤务员给端茶递水。老两口觉得,大多数票友都是退休教师、工人等,这样的阵势容易影响大家之间的团结,就劝阻他们收敛。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社员可以自己选择离开,但我们也有我们的纪律和标准。”老两口手里的“尺子”对谁都一样,换来的是整个戏曲社良好的风气,也稳住了人心。
在活动室里随便问一问,大多数票友都来这里活动10年以上了。乐队里负责京胡的许荣华刚来戏曲社的时候只会拉十几段曲子,近20年过去,他现在不看乐谱,拉上二百多段没问题。还有不少票友曾在各级戏曲比赛中摘金夺银。戏曲社早年培养的“京剧娃娃”们现在有的做律师,有的做记者,有的做公司职员,很多人都没有放弃对京剧的爱好。
前不久,戏曲社迎来20周岁生日。持续了几个小时的全彩唱折子戏专场演出结束后,老两口被数十位票友围在中间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章长善腰板挺得笔直,郭丽英抿着嘴微笑,那神情真就仿佛和家里人照一张节日里的全家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