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沟域带火周边700民俗户
巍峨的司马台长城脚下,古北水镇周边,层峦叠嶂、河湖交错、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般宛如“江南水乡”。这片北京少有的自然沟域,使周边710民俗户走上致富道路。
沟域成为热门景区
走京承高速直至24出口,就到了密云县古北口镇的司马台沟域。背靠长城,一座“江南水乡”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去年十一营业的古北水镇景区。
开业当年,古北水镇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占密云全县景区综合收入的56%,安置本地劳动力近1000人,带动司马台雾灵山沟域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5亿元。“金凤凰”一落户,就展示了她与众不同的魅力。
然而在古北水镇落户之前,司马台沟域内虽有独具特色的司马台长城,紫海香堤薰衣草庄园两处景点,但沟域的旅游一直不温不火,年接待游客量仅为25万人次。
怎么让这一方山水创造财富?在北京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的背景下,密云县引来古北水镇项目。作为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建设的一号工程,古北水镇从一开始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模式。
景区在修建过程中,以民国时期的北方民间建筑为主体,修复修缮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古镇风貌。以长城书院、古北镖局、司马小烧酒坊、梨园客栈为代表的建筑群,最大程度还原了长城周边地区的历史风貌,与长城相互呼应、相映生辉,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北方民俗文化和边陲文化,这一切让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感到无比新奇,受到了游客的极大欢迎,古北水镇很快成为京城的一处热门景点。
自古北水镇营业以来,司马台沟域年接待游客从原来的25万,迅速增加到230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密云县还将与一山之隔的河北承德开展旅游合作,开发密云古北水镇,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的旅游线路,带动密云和承德两地间更大的发展。
农民靠民俗旅游致富
古北水镇火了,游览长城的人多了,沟域变了,不仅鼓了当地政府的“钱袋子”,就连十里八村的710户、3000名农民也跟着受益,靠着民俗游走上致富路。
距离古北水镇一公里外,司马台新村500套青砖灰瓦的中式二层小别墅依山傍水而立。215户村民家门口,最显眼的就是“民俗接待”的招牌。
而2010年以前,司马台村还是个脏乱的小山村——破旧的农家小院、杂草丛生的田地、几处不上档次的小饭馆。如今,依托古北水镇项目,全村进行搬迁改造,并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旅游定制”,家家都住上了二层小楼,可自住,也可以搞民俗接待。
走进民俗户蔡兰侠16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5间客房窗明几净,WIFI 信号覆盖,床、衣柜、写字台都是统一色调的木质家具,床上铺着雪白的床单和被褥,窗外满山杏花正在怒放。
“住咱这儿跟住酒店一样,城里的游客都乐意来。现在每逢节假日,房间都是爆满,必须提前预订。”蔡兰侠乐呵呵地说。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正是民俗旅游的受益者,自从在家里办起民俗游,年收入由1万元飞升至10万多元。去年11月,富裕的蔡兰侠赶着淡季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第一次坐着飞机去海南玩了一趟。
不仅司马台新村,司马台沟域内的古北口村、河西村也搭上民俗游的快车。据统计,2014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壮大,司马台新村、古北口村、河西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1444万元、1080万元,接待人数分别为14万人、11.8万人、13.6万人,比2009年翻了一番,三个村子一跃成为密云县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酒店
沟域经济带动农民致富,但这样的“金饭碗”怎样才能长久不衰?“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理念应运而生。
以司马台新村为例,确定发展民俗旅游之初,村里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对全村215户民俗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床上用品,统一进行客源分配,完全按星级酒店的模式运作。但在体制和硬件统一之外,合作社鼓励各家民俗户在餐饮、居室布置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民俗户张敏家的茄子宴深受游客的欢迎,蔡兰侠的秘制农家扣肉也几乎是每桌必点。
“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农民之间的无序竞争,大家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挣到钱。”司马台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如说。
此外,随着城里游客不断涌入,过去的民俗接待已跟不上潮流。李大如认为,经营民宿旅游,不仅要使农民增收致富,更要使农民转变观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过去搞农家乐的乡亲们待客热情、实诚是没的说,但对服务规范标准没什么概念,大家都是按照农家生活习惯来经营和接待。而民俗村的硬件设施大幅提升后,必须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接待水平。”李大如说。
于是,村里的旅游专业合作社免费为民俗户举办英语、烹饪、礼仪接待培训,土生土长的农民们第一次接受了酒店式服务的正规培训,掌握了规范的接待礼仪和简单的英语会话,参加烹饪培训的村民全部取得中级烹调师证书。文/本报记者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