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把脉京津冀协同防治大气污染
2014年空气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就“揽下”8席。三地唇齿相依、生态无界,共同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近日,全国政协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委员、专家为打赢这场“空气保卫战”出谋划策。
协调区域环保立法
排污费征收标准,京津冀三地为9∶7∶1;油品标准,京津冀分别是京五、国五和国四……在一系列排放标准上,三地还在各行其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副市长程红举了一个例子,北京制定了33项大气环保标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河北、天津使用的多是国标。中间差距有多大?她说,在燃煤锅炉新建项目的准入标准上,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两项国家标准能达到地方标准的45倍和20倍。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区域性问题,排放标准不一带来的后果是污染在区域内的转移,于整个区域而言,污染源并未消除。
“比如,2016年,北京将禁止国一车进入六环行驶,但其它城市还无此规定。禁令实施后,这些车就可能离开北京,在周边区域行驶,但形成的污染实际仍处在同一城市群内。”郑广台委员说。
他建议在大气治理中统一京津冀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和清洁能源供应指标,这亟须协调区域内立法,建立统一的产业准入标准和排放标准。
当前,新出台的环保法仅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出了原则性规定。程红建议,在正在修订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针对联防联控增设专章,并借鉴国外经验,由国家研究制定《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能源供应多元化
煤炭依然是京津冀能源消费的主力。环保部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煤炭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中占比65%以上。尤其是河北,虽大力压减燃煤,但依然占到近九成。
压减燃煤的同时,天然气被视为主要替代能源。但天然气供应不足、价格偏高,成为在座委员们反映的共性问题。
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委员就谈起天然气的供应量瓶颈问题,“2014年河北天然气供应量是58亿立方米,据统计,要完成2017年压减煤炭4000万吨的任务,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60亿立方米,这中间的缺口亟须填补。而现在天然气价格偏高,能源结构调整面临着很高的替代成本。”
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委员提醒,但凡说起能源调整,各地都去争天然气,呈现出一种“去煤化”的倾向,其实现在的煤炭清洁技术可以实现排放值接近燃气甚至还要低,在现行资源条件下,天然气完全取代煤炭也是不现实的。
不能忽视煤炭清洁技术的升级推广。程红建议,要多元化地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水准,充分利用晋蒙两地煤电、风电资源优势,加快西电东输通道建设。
城市功能错位布局
“‘城市病’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任海泉委员开门见山地提到。
对于“大城市病”,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更是颇有感触。他说,北京治理空气的技术路径一直很清晰,就是搬迁淘汰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和治理汽车。但光从技术上还不够,还要上升到宏观层面进行考虑,对北京来说,问题根本在于功能太集中,人口集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必须坚持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转移。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则认为,当前城市生态功能布局还很不合理。他建议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减少物流人流的集聚和长距离转移,并设置城市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和生态屏障。
从更大的城市群范围考虑,“京津冀大气治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地的产业布局能否得到优化。”王小康委员说。
三地在功能产业布局与规划中,重复性还相当严重。据王小康统计,从“十二五”规划来看,京津冀在重点发展的13个行业里,相同或相似的有6个。 “重新定位功能区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很有必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