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治水,留下百座生态公园

  上图:治理后的大石河。

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本市启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以“生态治河”理念兴修水利,不再建笔直的河床、冰冷的护砌,而是还原河流的自然形态。

近日,记者再访曾在“7·21”特大暴雨中水毁严重的房山区大石河,滨水游廊穿行水中,微湿的河风拂面而过,清澈的河水触手可及……眼前所见,不仅是一条行洪通畅的宽阔河流,更是一座游人如织的亲水公园。

三年治水,780公里河道在拓宽、疏浚的同时,建成百余座可供市民休闲亲水的生态公园,形成环绕城市的滨水生态带。

亲水乐园建百姓身边

迎着朝阳来到大石河,五六十米宽的河面波光粼粼,木桥弯弯曲曲穿过人工湖,跌水景观使水流形成小瀑布。岸边垂柳下,游人在长椅落座休憩。

此情此景让记者忆起三年前第一次来到大石河,河道干涸、砂坑遍布,常年淤积把河道堵得只剩下二三十米。

2013年,大石河综合治理工程动工。“传统的治河,只要拓宽河道,砌上硬石护岸,保障行洪通畅就可以了。”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在大石河的治理中,不仅清淤清障、拓宽河道,在部分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区,还建成了景观公园,把堤防和公园合二为一。”

治理后的大石河,不仅仅是河道变美了,还形成了夕阳红公园、红领巾公园等六处景观。在没有大型公园的房山城关地区,这些小型公园成了周围居民休闲玩乐的好去处,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在河边散步休闲。

不仅仅是大石河,平谷琴湖公园、门头沟福鼎公园、葡山公园、通州运河森林公园、大兴埝坛公园……都是依水而建,林水相依,成为百姓身边亲水乐园。

截至去年底,本市已完成78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不仅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而且还形成了300余公里的水走廊和近千公里的绿化走廊,留下百余座生态公园,为周边百姓改善了生活环境,提供了休闲佳地。

一条河一个滨水生态带

在生态治河理念下,即便不刻意地设计人造景观,一条河也能成为一个林水相依的生态带。

记者来到去年完成治理的通州运潮减河,它是城市东部一条重要的排水河道。一眼望去,潺潺流水与宽阔的河道、成荫的杨柳融为一道风景线。

新修的河堤,不再是光秃秃的水泥护墙,密实的植被已经萌出新芽。“为了保持河道的原生态,我们不再采用泥浆护砌,而是使用生态袋。”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设计师轩旭红说。

走近河堤细看,六棱形的生态袋环环相扣,“这种生态袋里装的是椰纤,上面覆着草籽,主要是野牛草等适合水边生长的植物,遇水很快就能发芽生根。既形成了一条绿色河堤,又起到了坚固堤防的作用。”

“过去,兴修水利就是搞衬砌,河底、河岸都铺上混凝土,这样有利于行洪,可是长此以往,河道失去了与自然界的交换,破坏地下水的补充,减弱了河流的自净功能,很多河变成了臭水沟。”一位“老水利”介绍说,“而现在,让河流回归自然,雨水汇聚而来,自然下渗,既回补了地下水,又滋养了绿化带,成为一个天然的‘海绵体’。”

“这条河以前水质很差,河里几乎没有鱼类。治理一年多,已经出现了螺蛳、鱼类,水体正在恢复生物多样性。”轩旭红说。

河堤外,一条林间小路沿河而行,再往外是足有宽30米的绿化带,错落有致地种着杨柳、灌木,迎春、桃花开得正艳。运潮减河流经3个乡镇、22个村庄,如今,这条河已经成为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按照安全、自然、亲水、文化的治河理念,中小河道治理已为城市增添了运潮减河、小清河、小中河等近百条滨水生态带,近两年的汛期中,经过治理的河道,全部顺利通过了暴雨的考验。

循环水系绕新城

平谷新城,东南有泃河、西有洳河、北有小辛寨石河。如今,三条河互联互通,形成一条38公里环绕新城的循环水系。

“过去,这三条河各不相连,而且都是季节性河流,雨季有水,平时就成了周边村庄和养殖小区的排污河,河道淤塞、河水脏臭。”平谷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新城规划,河道治理将三条水系打通。沿河铺设截污管线,实现污水不入河。同时,在平谷再生水厂和泃河、洳河交汇处建设泵站,再生水厂每天8万立方米水注入河道,形成循环流动的环城水系。”

在泃河、洳河交汇处,记者见到了由两片扇形湖面组成的琴湖湿地公园,“这是扩大河道面积而形成的湿地公园,设计了云水湾、柳浪台等景观,既是生态公园,又是净化水质的湿地。”平谷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区已有三座这样的湿地公园,与河道内水系形成微循环,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

平谷环城水系建成后,增加水域面积100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新城水环境承载能力。

与之类似,通州新城建设疏通大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减河,形成五河交汇的特有景观;延庆连通妫水河、西拨子河、小张家口河,三里河等河道,形成良好的水生态循环体系;门头沟城区5条河道与永定河同步治理,全部疏浚、连通,形成“五水联动、一湖十园”城市生态水系……

眼下,正是春修水利的关键时期,500公里河道治理正在进行,2016年汛期之前,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将全面完成。“每一公里河道,都要按照安全、自然、亲水、文化的理念治河,从设计开始,就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让河道恢复原生态,融入自然,也就是为市民创造了天然的休闲乐园。”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日报     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