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平:创作《寒夜曲》突围奔盘山

在我们生活的京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本报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报道“京华英雄”,每周一期,热血阅读,英气传承。

【人物小传】

娄平

(1917—2000)

原名陶声垂,祖籍浙江绍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民先”总队长兼党团书记,中共北平城委书记,冀东八路军科长、教导员、党总支书记、团政委等职,后转任冀东十八地委城工部长、冀东建国学院副院长、唐山市教育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家口市委副书记,河北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

自己作词谱曲《寒夜曲》唱遍冀东

194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冀东八路军第十三团击退了“扫荡”盘山的日伪军。苦战一天后,部队在盘山万松寺设营。党总支书记娄平来到大松树下,和宣传队十几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小宣传员住在一起。

夜晚,月亮高悬在挂月峰上,战火中的这份诗情画意甚是难得,战士、老乡聚在一起,开起了联欢会。小宣传员们知道,娄平是来自北平的知识分子,和包森一起从河北遵化长城线上来开辟盘山根据地,是包森的有力助手。他是一个会打仗的文化人,而且歌声高亢动听。在军中非常注意文化工作,用歌声唤起军民英勇抗战,有时还到宣传队教大家唱新歌。于是小宣传员们用手拢着音,欢快地喊着:“欢迎娄支书唱歌!欢迎娄支书唱歌!”

娄平触景生情,于是便唱起了《寒夜曲》:

雪盖满山岗,西风吹来透骨凉。

鬼子烧了住房,数九里露天的寒夜难搪。

吃穿用都葬送在火场,肚子饿得难当,扒一把米炭且充饥肠。

说什么并乡!中国人的死活,那干鬼子半寸心肠!

泪眼望着火场,热泪流到白须上成冰桩。

哪里还有家乡?哪里再找住房?

今夜,且在这草堆上睡一场,且在这草堆上睡一场。

这首歌曲作者便是娄平自己。1939年,日军在河北遵化并村集家,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一次,娄平在长城边一个被日军烧毁的小村庄露营时,看着无家可归的老乡,满眼火烧后的断壁残垣,有感于国破家亡,就在篝火旁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这首《寒夜曲》。这是冀热辽出现的第一首自创曲,被地方干部教给了农村青年,唱响了冀东大地。

两年前日军烧光了遵化地区群众的住房,今天,他们又烧了盘山老乡的住房,于是娄平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驱逐日寇出中国,建立新家园。”

第二天大清早,娄平和宣传队一起登上了万松寺西北的舞剑台。娄平对大家说:“一首好的歌曲,可以鼓舞人民抗日。我们在敌后,学的歌曲少,又不会作曲,但可以利用旧曲填新词。”说完,他自己忽然灵机一动,试着用大革命时代流行的《打倒列强》的曲调,填了一首《打倒汉奸》的歌:打倒汉奸!打倒汉奸!汪精卫!汪精卫!他是头号汉奸!他是头号汉奸!打倒他!打倒他!当天晚上,娄平离开盘山,和部队一起,在包森的率领下,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打倒汉奸》通俗易懂,被留下的宣传队教给连队战士,也教给战地群众。很快这首歌曲便在冀东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

被日伪军包围枪林弹雨巧突围

1940年正月初六,为开展工作,包森带着娄平等16人夜宿冀东遵化西南部的黄台。第二天上午10点,村南发现敌情。大家立即向村东北转移。刚出村,就发现伪军已从东北逼近,步枪火力已够得着。于是大家又向西转移。西北四公里是遵化城,有日军守备,地形又不利,大家明知向西转移很危险,但此时已无法顾及,才跑出二三百米,就发现遵化城里的日军已到团练屯,双方相距不到1000米了,只好又折向南突围。态势已非常危急:包森部队深夜到来,百姓接待声音稍大。又有奸细告密,部队已被数十倍日伪军包围。

留在后面担任掩护的8人主动回守大院以牵制敌人,另外8人继续向南突围。日伪军从后面兜上来,边扫射、边追击,双方相距不过600米左右。大家决定分头撤退,这样可以分散敌人的火力。包森等5人沿干河沟直奔黄台口子,娄平等3人向右翻越一个小山丫口。小山丫口虽不高,但比沿干河沟突围却慢多了。等包森5人绕过黄台口子后,日伪军的火力便转向娄平等3人。3人中娄平殿后,等前面两人翻过山,娄平距山丫口尚有十多米。这时,日军集中火力对准他一个人。一挺歪把子的子弹扫在他脚下二三米处,他迅速卧倒。机枪一停,利用敌人换子弹夹的间隙,他向上跃进几步;第二次子弹又扫到他的脚下,他趁空隙又向上跃进几步;第三次,子弹扫到他头顶正上方1米多的地方,形成6米左右的横线,打得山上的小石粒飞蹦。枪声稍一停息,娄平又跃进几步,朝山梁急速翻滚过去。这时第四次扫射的子弹擦着山梁飞过,娄平总算初步脱险了。他喘了口气,迅速下山。

到了山下的马各庄,老乡把自行车送给娄平,借着自行车的速度,他只两三分钟便赶上了包森等人,终于脱险了。

当机立断突围越权指挥救属队

1940年秋,青纱帐才倒,日军又开始“扫荡”了。秋末的一天,十三团在鱼子山与日军激战竟日,夜里向盘山转移,准备占领主峰一带的有利地势。

夜半时分,队伍过洙水山口,特务连长贾子华率尖兵进入小岑村。没想到,日军已在该村宿营。尖兵悄悄退了出来。小岑村是通往盘山中心的内山口,这里有敌人,说明日伪军已在山里部署开了。包森不敢怠慢,立刻率部登西山,以便观察敌情,待机行动。

这座山南北长约10公里,起伏不大,又很单薄,无险可守,打起来极易失利,不可久留。第二天上午10点,发现东面山下户家峪没有敌情,包森便率特务连下山,打算穿过户家峪村,到东山占据有利地势,掩护所部向盘山主峰转移,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不料进村后就与刚进村的伪军狭路相逢。伪军人多,不可恋战,包森等迅速向东山上撤退。就听伪军中有人大喊:“戴八角帽的是老包!”包森马上扔掉帽子。伪军又喊:“穿夹袄的是老包!”他又甩掉夹袄,真是“割须弃袍”。等到包森率特务连摆脱了伪军登上盘山主峰后,后面的队伍与他们隔开了。

话分两头,此时娄平仍在西山上,日军已顺着山梁自南向北进攻,火力很猛,八路军开始后退,情况万分危急。团直属队的几十人失去了指挥,如果形势继续下去,很可能全军覆没。娄平见势不妙,查看一下地形后,当机立断,站出来迅速指挥直属队下山向东突围。虽然队伍在东山坡上挨了日军的几发炮弹,但总算大部分突围出去了。

当夜,娄平带着几个人,经砖瓦窑到达山前八路军团部驻扎地的怪子峪。

几十年过去后,当年的译电员回忆起此事,还心存感激地对他说:“当年亏得有你指挥,不然大伙就危险了。”本版文/王桂环(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版漫画/陈彬

北京青年报     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