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节衣缩食书写抗战史诗
中国网8月12日讯 丰台区宛平画廊的书法家郑珉历时5年,用了2000多张宣纸、30多箱墨汁、1500多支国画颜料,创作了近20万字的抗战书法作品,作品分为东北抗联杀倭勇,白山黑水筑英魂;血腥历史,时代铭记等15个板块,字体涵盖真草隶篆,表现手法有镂空、留白、套色和碑帖等多种效果。
在丰台区宛平城内大街路南,有一间半壶翰舍,这就是郑珉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房间里挂满堆满了各种书法作品,只有几平米的小屋用来居住。平房没有安装暖气和空调,在炎热的夏天,屋子里闷热的像个火炉,而到了冬天,又寒冷的像个冰窖,郑老为了节省电费连电热毯都舍不得用,就点上一个小油汀取暖。购买纸张等各种原材料是一项庞大的支出,为了攒钱购置这些物品,郑老舍不得买新鲜蔬菜,直等到傍晚蔬菜大减价的时候,买上一捆能吃好几天,更别提买一件新衣服了。不舍得多给自己花一分钱的郑老,在买原材料的时候却下了“血本”,为了让作品更好地保留下来,他都是选用高档的宣纸和墨汁。
这一幅幅抗战系列作品的长度加起来将近400米,一幅幅的长卷撰写着故国悲歌,诉说着抗战血泪史。谈起构思这项抗战书法工程的设想时,郑老师说“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时代的主题、弘扬时代的旋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我想到用书法的形式来记录历史,描绘抗战场景,向抗日先烈、向抗战老兵、向我们的祖国致敬。”
在这5年的时间里,郑老师几乎天天都去抗日战争纪念馆采集素材,积累资料。为了收集更多的抗战资料使书写内容详尽完善,他用三个月的时间手抄宛平城外雕刻在石鼓上的抗战故事,4、5个小时不停歇,头晒晕了,眼晒花了,腿蹲麻了,手却一直奋笔疾书。他用金文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为了体现书写的准确性,他在图书馆和书店一泡就是一整天,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只为求证一个字的写法。
他还精心设计每件作品的构图形式、表现手法、布局内容。作品涵盖了《东北抗联杀倭勇,白山黑水筑英魂》、《血腥历史,时代铭记》、《抗倭英雄,民族脊梁》等十五个版块,包含真、草、隶、篆等多种字体,运用留白、染色、拓印、套色、简帛形式、碑帖效果、庙堂效果等多样形式,给人以视觉的冲击震撼。
为了赶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完成这一书法工程,郑老师只能深居简出,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放弃,但郑老师说,“就像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我继续向前,这股力量是那些抗日救国的先烈传递给我的,是被我们国家日益繁荣强盛的实力所给予的,是举国上下铭记历史圆梦中国的氛围所感召的,所以,不管创作过程多么艰辛,不管因生活拮据带来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坚定地走下去,圆了我的中国梦。”
郑民,艺用名郑珉,字半壶、半坡。1949年1月生于黑龙江兴凯湖畔,现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原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鸡西市政协常委、鸡西市书协主席、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记者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