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京城最老砖厂轮窑将保留 建成遗址公园
有着40年历史的京城最老砖厂轮窑将被保留,并进行周边绿化建成遗址公园。记者9月22日上午从北京海淀区获悉,位于西三旗老建材工业基地的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工程的地上物拆除工作已经启动。其中,原北京砖厂的一座54门轮窑将作为建材基地遗址留存,并初步规划在内部建设微型博物馆展示老砖厂、瓦厂等老建材企业的工艺流程。
30年盖起4500栋大楼
从京藏高速西三旗出口向东进入建材城西路,远远就可以望见一座砖红色大烟囱赫然高耸,这里就是红极一时的北京砖厂厂址。1954年,北京砖厂前身、全国规模最大的新都砖瓦总厂建成投产,“东西长4公里、南北长2公里,整个面积能达到8平方公里,这样的54门轮窑有8座,还有12座10洞串窑、32座6洞平窑”,已近60岁的果井明是2012年砖厂关停前最后一位负责生产的副经理。站在如今空旷到仅剩下一座砖窑的厂址上,老果难掩心中的复杂。
1976年进入北京砖厂的老果是一名曾在老砖窑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从码坯、干燥,到出砖、拉车,老果样样都干过,当粗糙厚实的双手指向砖窑时,一道道刻在上面的深痕成了那些日子印在他身上的记忆。“扛得住夏天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耐得了全天糊在脸上的烟灰,才能当得了砖厂工人”,老果说,砖窑里的高温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甚至连鞋都得特制,因为如果穿着普通的鞋进窑,鞋底会立刻被烤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工人每天过手的砖都不少于16000多块,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活是累点儿苦点儿,可工人们都个个以厂为荣,“那年头在北京没几个人知道西三旗,但都知道有个新都砖厂”,老果说,上世纪50年代,新都砖厂曾向国务院和中南海地下工程先后供应青砖数十万块,同时,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等“北京十大建筑”也几乎都用到了新都砖厂生产的普通黏土砖,总数量达1200万块。据厂史记载,到1985年前后,北京砖厂建厂30年来累计产砖45亿块,这一数量可盖3000平方米的宿舍楼4500栋,按人均住房10平方米计算,能解决135万人的住房问题。
20年消纳垃圾近乎一座百望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受到重视,这个离天安门仅仅20公里的老砖厂首当其冲面临关停。为了留住砖厂,工人们决定来一场彻彻底底的“绿色改革”,在原材料使用上,用建筑开槽土代替耕地取土;在烧砖燃料上,用废弃炉渣代替煤炭。
“把一个老牌的工业污染企业改革为绿色生产,几乎想都不敢想”,老果回忆,在那段时间,全北京市的大小砖厂共关停了400多家,只剩下不到100家,北京砖厂就在这样的风雨洗礼中留下了。“从改革到砖厂最终关停的20年时间里,这个老厂每年为北京市消纳城市建筑垃圾14万立方米,汇总起来相当于海淀区的一整座百望山;将炉渣破碎后使用,每年近3万吨,使燃煤量从最早的每年2万吨减少到800吨。”在这样的节能环保措施下,砖厂依然保持了每年8000万块砖的产量,并为如今的两个大型社区——回龙观和天通苑的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建筑用砖。
40年将建微型工业博物馆
如今,这座1974年建成的老轮窑独自守候在西三旗老建材工业基地上。干燥室、切坯机、搅拌机……虽然轮窑内部的生产设备已被全部搬迁,但老果依然可以透过被封填的一个个拱形门洞详细地描绘出窑内的陈设。老果说,按照烧砖的老传统,轮窑的寿命只有5年,5年使用期后推倒重建,唯独这座轮窑从未翻建,主要是因为采用了风机降热而不是用水降温,所以这座40年轮窑算是创下了业内的纪录。
面对墙壁有些斑驳的老窑,老果热切盼望着“秦砖汉瓦”的传统工艺、行业技能能够得到保护和永久留存。
西三旗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志伟表示,老轮窑将被保留并绿化周边形成遗址公园,以修旧如旧的做法,窑内将建成微型博物馆,展示瓦厂、砖厂、水泥厂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分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并将过去的瓦片、砖头与将来科技园中生产的芯片、手机等对比呈现。同时,公园中还将建设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模型和雕塑,在整体环境上与遗址搭配。目前,街道已与清华大学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对西三旗地区老建材工业遗址进行调查摸底,下一步还将就老建材工业遗址保护提出更具体的方案。本报记者兰洁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