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母亲》巡演 英雄家乡成旅游热门

“一更里呦天黑黑,掌起灯儿望儿归……”几个月来,以抗日英雄母亲邓玉芬为原型创作的评剧《母亲》已在北京、河北、天津等华北五省市巡演数十场,英雄母亲的抗战精神和感人故事深深留驻在观众心中,许多人寻至邓玉芬的家乡——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缅怀这位英雄母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讲话中提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今年7月6日,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创作和排演,评剧《母亲》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首演,全场座无虚席。8月14日起,《母亲》开启了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北京华北五省份巡演。截至目前,观众已达5万人次。

《母亲》的巡演,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邓玉芬的名字。上个周末,笔者在张家坟村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上看到,一对父母领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儿,正在向英雄母亲雕塑敬献花篮。女孩的父亲说,自从带女儿看了评剧《母亲》,小姑娘心里就长了“草”,无论如何也要到密云,来邓妈妈的家乡看一看。

“十一期间,来我们这儿的游客特别多,好些就是冲着‘邓妈妈’来的。”张家坟新村民俗户左小利告诉笔者。

不同于农村过去低矮的平房,邓妈妈的家乡如今早已是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一排排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整齐地坐落在路边。楼前是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一个高5米的雕塑矗立在广场中,英雄母亲邓玉芬站立在山岩上,手里拿着布鞋,手臂上挎着布衣,神情勇敢而坚定。

邓玉芬的长孙任连国,今年已经63岁了。在他的新家里,生活着其乐融融的祖孙三代。“做梦也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任连国激动地说,以前住的老房子冬天阴冷干燥、夏天闷热潮湿,上个厕所都要绕到院子外面去。现在的生活条件,让城里人都羡慕。”自从一家人从张家坟自然村搬到了新村,从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搬进240平方米的新民居,任连国的心就像这个大院儿一样敞亮。

像任连国家一样,在泥石流易发区搬迁政策、旧村改造工程和自然村原址翻建工程的惠及下,目前已有55户人家迁入了张家坟新村。村委会主任郑云龙告诉笔者,到2017年底,只要是有意愿的村民都将搬进新居。

“老村儿跟这真没法比”,左小利告诉笔者,自从2013年搬进新居,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还有空余的房间可以开展民俗。她和丈夫各自有工作,仅利用工作之余的那点儿时间搞民俗接待,一年下来就增收五六万元。

像左小利家一样,张家坟新村已有近50户人家搞起了旅游接待,去年全村纯收入共计870万元。

住进小洋楼,搞起民俗游,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悄悄发生着变化。经营民俗的村民于江涛感慨道:“咱们这儿青山绿水的搞民俗接待,环境卫生很重要,不能像过去似的,把自家屋内打扫干净而不在意保护公共环境。”如今,“倒垃圾、不随意,杂物柴、放院里”,张家坟新村的村民们人人都有这样的文明意识。

“他们这儿不仅干净卫生,而且老板为人实在。上次住他家把手机落这儿了,本来自己都不知道丢在哪儿了,可老板发现后用我落下的手机给我家先生打电话让我们回来取,当时真的太感动了。所以这次我们又来住他家。”市民李女士激动地说。“明礼、诚信、勤劳、守法、知足、感恩”,这是张家坟村所在的石城镇的村民道德标尺,如今,更是家乡人传承“邓妈妈”精神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村容村貌的改变影响的是几十户、上百户的村民,而精神的传承影响的是一个地区、几代人。不仅张家坟村,整个石城镇村村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尚、人人争做懂理明事好标兵。有人创业致富,不忘反哺乡亲;有人主动打扫村里街道卫生,义务为果农剪枝;有人自学中医为母治病……据了解,2014年,石城镇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镇”。

看着家乡一天天变美,石城镇党委书记孙立军喜在心头,他告诉笔者,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我们这儿有红色的历史,绿色的环境,将来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不愁有金色的未来,在英雄母亲精神力量的感召下,老百姓都将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北京日报     201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