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鸭湖十年恢复湿地两万亩

大雪过后,野鸭湖空气清冽。天空中,野鸭、灰鹤时而成群飞过。这里是鸟儿的天堂。

野鸭湖湿地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湿地,对首都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7年建立保护区以来,生态持续改善,仅2005年至今的10年间,就恢复湿地2万亩,鸟类种类增加了62种,高等植物种类也从357种增加到472种。

野鸭湖位于延庆县西部地区,含官厅水库北京辖区环湖479米以内的水域、滩涂、库滨以及妫水河、蔡家河下游河流沼泽等,总面积6873公顷。湿地离不开水。但由于连年干旱等原因,缺水一直困扰野鸭湖。缺水导致大片天然湿地干涸、退化,裸露的土地被开荒种上了庄稼。水生植物难以存活,水鸟也飞走了。

2006年以来,野鸭湖开展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工程。没有水怎么办?从妫水河引水。“妫水河是延庆的母亲河,过去直接流进官厅水库,现在,把一部分水引到湖边退化了的湿地中,恢复水环境。”野鸭湖管理处主任孙胜利介绍。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妫水河水经过湿地再流入官厅水库,不但给湿地补了水,还能提高官厅水库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湿地净化,妫水河入官厅水库的水质,已经从地表三类水升级为二类水。

引水的同时,对注水区域进行地形改造:地势低的地方挖水塘,做成水面;地势稍高的地方堆土,做成人工岛屿。

有水了,还要补种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和隐蔽的栖息地。为此,研究团队对延庆境内的妫水河、白河、蔡家河等流域湿地植物进行研究,选择当地品种补种。为了让补种的植物生长繁茂,研究团队还创新了“搬土”的方式:把水生植物长势好的地块的土,直接搬到待修复地区。芦苇、蒲草、千屈菜、水葱、泽泻、茨菇……水来了,土壤也肥沃,补种的水生植物迅速扩繁。如今的野鸭湖,各种水草早已成块连片。

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恢复技术,10年来,野鸭湖累计恢复湿地2万亩,扩大了水禽的栖息地。保护区还实施了“北京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恢复了包括香蒲、扁秆藨草等在内的其它湿地植物优势种,使湿地重现勃勃生机,吸引了黑水鸡、白骨顶、风头等在此栖息觅食,蜻蜓、蛙类、小型湿地鸟类等各种动物类群种类及数量大幅增加。

水来了,鱼虾多了,水鸟回来了。截至2015年10月的监测统计,保护区鸟类已从2005年的233种增加到295种,新增鸟类62种,包括白肩雕、遗鸥、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4种。

保护区还开展了“野鸭湖360度全周放映及远程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在园区内建设80个实时监控点和4个信号中转站,通过前端监控设备、网络传输、实时监控中心三个系统的集成,实现监测信息画面采集摄录一体化、实时影像采集放映。保护区组建了15人的巡护队,每天全园巡逻监测,防范各种人为破坏,及时掌握园区动态。

野鸭湖人不但自己爱鸟、护鸟,还开展了大量科普宣传工作。保护区内建起了华北地区首座湿地博物馆,与首师大合作建设湿地科研基地,园区内还建设了多处观鸟平台、亲水平台、科普栈道、湿地文化走廊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每年到野鸭湖参观学习的中小学生,就多达2万人次。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作者:于丽爽

北京日报     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