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内升外扩”启动产业升级

猕猴桃大王就地转型 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

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无论是从摆摊到展厅的小转型,还是从摆摊到电商的大转型,商户都在不断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步探索。昨天,北青报记者在北京新发地展示中心看到,一层是各省份的特色商品展示厅,来自各地的客户可以通过摆放在店里的各色货品,选购商品并下单。二层则是电子商务的总部基地。北青报记者走进一家叫“悠乐果”的电商办公室。老板徐柱是安徽人,2002年正式进入北京新发地市场,靠水果批发起家,如今早已成为新发地的猕猴桃大王,拥有自己的品牌。

除了4个精品实体店以及众多批发车位,徐柱去年开通了自己的电商网店。“招募了4个客服和2个运营人员,专门服务线上交易。”悠乐果市场部负责人杨丽丽表示,发展线上交易是趋势所在。

在新发地,有不少和徐柱一样的商户都在保留原有线下交易模式的同时,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转型。同样,北京新发地市场本身也在进行着原地升级改造,利用立体式交易中心取代分散交易市场,开展“互联网+”等多种模式服务客户。

其中,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拥有自己的现货挂牌系统,提供农副产品交易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产品价格、成交量、有效期等数据均透明化。据介绍,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2014年的交易量达130万吨,交易额10亿元,参与合作的商户达700余家。而整合了众多优质商户自建的新发地生鲜网也作为B2B线上交易平台,面向食堂、企业等团购大户供应6大类、940余种产品。新发地生鲜网CEO徐鹏表示,依托新发地覆盖400多个小区的蔬菜直通车和便民店,生鲜网将于明年春节后进驻社区。

昨天,新发地市场常务副总经理顾兆学告诉北青报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从2016年春季开始,新发地将正式启动产业升级。“未来,新发地市场内的露天交易将彻底消失,商户都将进厅交易。人群密集的产品入库、出库等环节,也将逐步升级为机械化管理。升级后,新发地市场的经营面积将变为原来的1.5倍。”

记者手记

疏解路径在实践中更加明晰

因为采访需要,北青报记者最近利用两天时间分别走访了河北高碑店新发地分市场和北京新发地市场。

作为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新发地市场的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关注。这一次,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新发地能够旧貌换新颜,在这里,“瘦身强体”“腾笼换鸟”这些“热词”找到了最新的注脚。

不升级,不改造,农贸市场可能永远摘不掉脏乱差的帽子,相信首都市民也不乐见自己家门口有一个永远杂乱的菜市场,因此,说新发地市场升级改造既是顺应协同发展、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制度安排,也是顺应民意的一次有益实践。而在这样的一种实践中,“疏解”的路径也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外迁和改造相结合,一面外迁河北,一面就地升级,既带动了北京周边的发展,也优化了自身经营模式,真正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采访时,北青报记者能切身感觉到商户们对于新发地还是很有感情的。以前,北京市民必须拎着菜篮子到菜市场买菜;而今天,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在家轻点鼠标,蔬菜果品就能送上门来。

相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凤凰涅槃”的新发地,也许会和北京市民的生活贴得更紧、离得更近。

北京青年报     2015/11/1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