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少年痴迷3D打印 复制出故宫青铜器

多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刘思伯,在大好的课余时间里,不情不愿地为了升学奔赴在学习速写的路上,一学就是六七年。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勉强被逼出来的爱好,在遇上3D打印的那一刻起,居然对他焕发出了新的诱惑力。“多亏了当年的绘画基础,学起3D打印来才能那么快上手。”近日,这个痴迷于3D打印的小伙子,凭借“3D打印技术复制故宫青铜器的应用研究”项目,拿下了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一等奖。

3D打印课上“修身养性”

在进入高中之前,刘思伯就听说过3D打印,而那时他对于3D打印的兴趣与技术本身无关。“之前在新闻上听说过3D打印有多神奇,打印出来的枪啊、汽车啊多么多么逼真,我们男孩子嘛,对枪械、汽车之类的总会比较感兴趣。”

2014年9月,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作为东城区3D打印课程的试点校,首次为学生开设3D打印选修课程。当时刚上高一的刘思伯,听说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这么好玩儿,那我一定得报名啊”。由此,他成了该课程的首批学生。在学习了一年多之后,刘思伯并没有机会像最初设想得那样,去造把手枪、装辆汽车。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叹,3D打印课程让“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原来,爱闹腾的刘思伯,一向喜爱几何,对于图像以及立体的东西也比较敏感。不过,在刘思伯看来,这3D打印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建模软件上的三维图像用机器打印出来,要学好还真需要点儿自己的想法:不仅要把握好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关系,还得在头脑中预先勾勒建模,“对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

要说起来,这闹腾孩子平时可没少让老师们操心,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很少有人能拿他有什么办法。而就是这样一个喜欢上蹿下跳的男孩子,在进了3D打印的课堂之后,却能老老实实地在建模软件跟前,一琢磨就是好几个小时。连刘思伯自己也打趣自己,这3D打印课程的“修身养性”效果明显,“就说背书吧,之前别说坐10分钟了,我连一分钟都背不了。学习英语,都是快速记忆,应付了事,考完就忘,根本不往心里去。但是现在我自己不仅能背,背完了单词还愿意再写写巩固记忆,耐心好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北京晚报     2016/01/1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