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区属最大文化中心下月试运营

打造阅读共享模式延伸服务

作为海淀“十二五”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区政府投资10亿元打造的北部文化中心的确是个“大块头”——总建筑面积88100平方米,由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和温泉中心四个单体楼组成,它们之间互为连通的中庭则成为共享大厅。其中,档案馆建成为市级一类档案馆,设计馆藏档案200万卷;图书馆建成为一级中型公共图书馆,馆藏书数量为100万册;文化馆含中型剧场、多功能展厅、非遗工作室和各类文化培训教室,容纳戏剧、舞蹈、音乐、书画等多门类艺术;温泉中心更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消费综合体,主要由超市、商场和电影院组成,电影院共设有六个大小不同的影厅,最大影厅可容纳近200人。就连共享大厅也将辟出约2700平方米的地方,筹建海淀通史陈列展。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这座文化中心,不仅陈列内容大有看头,设计样式也多有新意。负责场馆建筑设计的负责人介绍,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档案馆的空间主基调分别被赋予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特质——生命、热情、收获与沉淀。即便细节设计上也透出心思。图书馆大厅内,两根柱子被设计成展开的书,用装饰手法隐去建筑的痕迹,寓意开卷有益。

与普通阅览空间不同,这里除了配备种类齐全的图书外,还将打造阅读共享模式。行走在大楼每个角落,如同徜徉在移动的知识海洋。这里每7至10平方米设计一个网络信息点及一个语音点,入场借阅的人们只需要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免费浏览、下载馆内图书、讲座、影视剧、音乐等数字文化资源。海淀区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这一做法有效弥补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现状,方便人们就近获取优质文化资源。

引入社会化运营保文化惠民

这座文化中心,在建筑设计、绿色环保、功能完备等硬件方面均堪称国内一流水平。

不止于此,它在软件层面同样令人称道。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投入使用后的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将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团队进行社会化运营。具体做法为:通过组建理事会决策管理机制,实行政府主导,社会主体以规范契约式的市场化模式予以管理、运营。“出发点就是为区内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把文化惠民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陈静说。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花建看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且确保质量,关键一点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也认为,新落成文化馆里的剧院、教室、舞蹈室、合唱室、书画室和艺术展厅都是很好的文化服务载体,如果社会化运营得当,不仅能更好地文化共享,还可以有效拉动大众文化消费。

北京日报     2016/05/1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