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件首博珍藏文物上线展示

首都博物馆里的压箱宝将陆续上线展示,人们在世界各地动动鼠标就能欣赏到京味儿文物。6月7日,首批10022件(套)文物精品率先在网上亮相。这批藏在首都博物馆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北京市文物局介绍,这个平台是国内首个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线上展示平台。该馆普查过程中的75万枚古钱币数据信息等也将陆续上网。

上线文物图像可下载

昨日上线试运营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线上展示平台,展示了从商代到民国时期的文物藏品,共计10022件(套),包括金器、玉器、瓷器、铜器、银器、文具、印章、钱币、佛像、玉杂、绘画、契约等12类。

观众在“把玩”文物时,可以同时浏览到它的“身份证”。除了文物的高矮胖瘦外,年代、质地、质量、来源、完残程度等也一目了然。每件文物的清晰图像都提供下载功能,可以当做壁纸使用。

而且,观众仅靠一个字也能找到最想看的文物。这种技术的学名叫无限瀑布流,观众模糊搜索后,同关键字的文物图像就会自动聚集在一起供具体查找。

75万枚钱币获文物“身份证”

目前,本市已普查可移动文物藏品超过638万件(套),位居全国前列。一批“新”文物被认证了身份。

为何新字要加引号?以首博的75万枚钱币为例,这些钱币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就存下了,在这次普查中才获得了文物身份的认证。其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基建工地发掘、捐赠等,甚至还有一部分来自铜厂和废品回收站。首博专家介绍,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破四旧”运动,一批古钱币变成了“废品”,被装在麻袋里堆放在铜厂甚至废品回收站里。文博界的有识之士将一些铜钱抢救下来,交给了博物馆收藏。

此次首博普查的75万枚钱币,按朝代划分,上至商周下到晚清民国,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阶段,形制包括贝类、刀布类和方孔圆钱。以汉代的五铢和北宋的钱币最多。还有一批燕刀币也拿到了文物“身份证”。

11月全市文物大账将上网

其实除了首博,北京的文物大账也将上网公示。预计今年11月,市民动动鼠标就能了解京城“宝藏”。同时,本市还将启动普查新发现文物保护修复计划。

普查文物的生存环境也适当改善了。以首博新添的75万枚钱币为例,其中最有价值的是1979年于密云县废品物资收购站发现的一枚北宋“皇宋通宝”九叠篆书体小平钱,此钱全国仅有不过3枚。这些珍贵稀有钱币被拣选出来,存放在由环保型有机材料制成的囊匣里。整个钱币库房恒温恒湿,温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气湿度在40%以下,以防金属生锈。

北京日报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