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造林300万亩 河北丰宁建起京津绿色屏障
种活一棵树像养活一个孩子
2000年5月12日,朱镕基总理来到丰宁小坝子乡榔头沟村视察。“朱总理下了车,都是陷脚的沙子,根本没法走路,还换了一双鞋子。”榔头沟村村支书孟显智说,朱镕基站在沙丘上,发出了“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的号召。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大战”拉开了序幕。然而,在地理和天气、土壤条件极为复杂的沙地种树,何其不易!漫天风沙中,人站都站不稳;小树苗勉强栽上,一桶水浇下去眨眼就没了影,那就再提一桶;昨天种的小树苗今天全军覆没是常事儿,不种到第三茬树苗根本活不下来……“现在想起来,种活一棵树真像养活一个孩子一样不容易啊!”孟显智感叹。
而且,单纯“补种”并不能解决树木成活率低的问题。农学技术专家通过长时间蹲守调研,最终根据当地不同区域的地势、气候、降水量和土壤条件,在不同区域选种19种不同的植被。比如,在山地栽种油松、杏树,在沙地种植柠条、沙棘,在谷底栽种白杨,从而对土壤形成立体式、网格化的植被覆盖。
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千松坝林场造林、京冀水源林和外援造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相继落户丰宁,平均每年造林20多万亩。到今年年初,丰宁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7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4%,比2000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全县大风日数仅为5天,未出现本地沙源引起的沙尘暴天气;年减少土壤流失147万吨以上;植被增加涵养了水源,有效增加了潮河、滦河出境水量,为京津守住了水源地。
北京捐赠百万保护母亲河
在丰宁治沙的过程中,四面八方伸来援助之手。丰宁国际营、上海锦江营、首都新闻界绿色行动营、北京世纪林、共青团绿化带、解放军青年林……在中国最小的“治沙博物馆”小坝子生态展览馆里,一幅幅图片讲述着各界人士帮助小坝子治沙的动人故事。其中,2000年起,《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7家京城媒体参与的“天蓝水清爱北京”考察采访活动,刊发了大量丰宁百姓艰苦抗沙的报道,并向社会发出捐建生态林的倡议。北京青基会将北京各界捐赠的120万元,在小坝子乡以榔头沟村为中心种植了6000亩“保护母亲河——构筑京北绿色屏障世纪林”。
16年过去了,不只“世纪林”枝繁叶茂,整个小坝子已经绿树成林,绿波连绵,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只有从窗缝的遗沙中,可稍窥曾经风沙的凶猛。
相关新闻
生态项目带老百姓致富
为了把京津沙尘源变成绿洲,小坝子的老百姓退耕还林还草,主动放弃了畜牧,而已经持续16年的人沙博弈仍要继续,他们靠什么脱贫致富呢?
“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陈飞介绍,在治沙方面,引进市场化理念,与北京多邦尼投资有限公司和丰宁正清和苗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丰宁县金小坝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农民出工按雇工付工资;在产业方面,一是成立合作社,进行股份制养牛羊鸡驴,打造“百千万”养殖示范园区,二是由北京春播公司在榔头沟流转土地,建100个冷棚,打造“双百”种植示范园区。为了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让百姓从“农民”变为“工人”,今年还重点谋划了瑞正园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区项目和小坝子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项目。
今年53岁的李义就在村子里打零工。“我现在种青储玉米,每亩收入比种玉米多一倍,在种植园打工每天85元,加起来年收入能到1万多。”随着更多生态项目落户,小坝子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京津水源地也一定会绿色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