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Home> 这里是北京> 对话北京

《花山》打通时空,与历史对话

发布时间: 2016-08-22 09:11:45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李夏至 杨帆  |  责任编辑: 陈训迪

  《花山》将壮族花山岩画中的符号嵌入歌舞之中,令观众印象深刻。

一个民族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昨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参演剧目音乐舞蹈诗《花山》选择用时空对话的舞台手段来寻找答案。剧中当代男女主人公面向花山岩画虔诚凝望时,庄严又神秘的红色灯光洒在舞台上,花山岩画特有的蛙形符号,交代出壮族先祖留下的启示。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于今年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并神奇地历经数千年而保持了红颜色。“花山岩画的符号在形态上就是一个像大字的蛙形,很多艺术工作者都去挖掘过。”广西歌舞剧院总经理、《花山》执行导演李钒透露,最初选择岩画,就是看中了它的独一无二,“这是壮族的典型文化符号,能够凸显出壮族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

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显示,岩画以人像构成主体,人像一般作正面、侧身两种姿势,皆裸体跣足,作举手屈膝的半蹲姿势,辅以马、狗、铜鼓、刀、剑、钟、船、道路、太阳等图像。这些符号意象被直接采用到了音乐舞蹈诗的创作中,并加以提炼,最终形成了《花山》的四个篇章:《太阳之下》《月亮之上》《繁星之间》和《山水之中》。全剧则以当代与远古的对话展开,舞者也被分成花山红人和现代壮族人两种类型,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相遇、相恋、结婚和生子的过程与岩画中太阳、月亮、铜鼓、绣球等意象呼应,在彼此的对照中揭示先民的智慧与民族的源远流长。

虽然剧情表达相对抽象,但舞者返璞归真的肢体动作与舞台手法的帮助,让主题变得鲜明。舞台主背景先后选择了铜鼓、绣球和壮锦等民族符号,采用通透的幕布作为材料,通过不同角度的投光会呈现出梦幻的效果。服装设计上剧组更是追求舞台的纯正感,花山红人的演出服对肌肉的肌理纹路刻画得栩栩如生,而现代壮族人的服饰,也分别结合剧情展示了男子的壮美与女性的温柔。

抽象的符号与现代剧情明确对应,剧目主题进而从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升到对生命的哲思。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韩德明就认为,《花山》的叙事线有意将人物的身份清晰性、确切性模糊,只是设定为花山人和现实人,具有相当抽象的符号象征意味,“作品要破译的是花山岩画的生命密码,因而叙事时不着重于某人某事,而是述说人和事中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花山就是壮族人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回归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