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Home> 这里是北京> 人文北京

高原上的“活化石”,仍需“造血”

发布时间: 2016-08-26 10:05:55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李夏至  |  责任编辑: 陈训迪

昨天,藏戏《六弦情缘》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前,男主人公少爷扮演者和老爷的扮演者在化妆室内做上场准备。

昨晚,由西藏自治区代表团选送的新编现实题材藏剧《六弦情缘》在长安大戏院圆满收官。作为西藏唯一的专业藏戏表演团体,成立于1960年的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承载着传承藏戏传统与文化的历史重任。

和几乎所有的古老戏种一样,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传承有赖于成熟演员的言传身教,并非科班培养就可“速成”。在这50多年间,藏剧团“开发”一种独特的“藏戏班”模式,它一度拯救藏戏于没落边缘,却又在今天遭遇了全新的挑战。

现状

藏戏班10至15年招生一次

昨晚的演出,演员梅朵和索朗旺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两人分别饰演六弦琴艺人白珍和庄园少爷朗杰平措,面对庄园主希绕的反对,各自选择了终身不嫁娶。直到西藏解放,两人重获自由身,这段爱情才有了圆满结局。除了同为藏剧团的主要演员,梅朵和索朗旺久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的身份——藏戏班学员。

梅朵就是原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第一届藏戏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此前,藏戏的传承大多发生在民间藏剧团,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并没有人专门去学校学习藏戏专业。索朗旺久的母亲就和梅朵是同一届的学员,毕业后也进入了区藏剧团,主要在舞美队负责管理服装。到了2008年,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已经并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全新的藏戏表演专业成立,索朗旺久就是第三届毕业生。

而剧团里像他这样母子同团的情况还有不少,几乎大部分演员都是藏戏班学员,毕业后就留在了剧团。在剧中饰演庄园主的班典旺久,也是区藏剧团的团长,而他是1995年毕业的藏戏班学员。索朗旺久说,从梅朵到班典旺久再到自己,一届届的藏戏班学员成为区藏剧团的新鲜血液,“藏剧团以每10至15年招生一次,每次招生40余人的规模,最终形成了现在剧团的演员班底。”

传承

学校教育无法满足藏戏要求

尽管同样遵循着“藏戏班——区藏剧团”的人生轨迹,但索朗旺久和梅朵、班典旺久等上一辈藏戏演员,在学习藏戏的路径上大不相同。在梅朵的年代,藏戏班是在全自治区直接挑选优秀的苗子学员,再送入艺术学校深造,其中不少学员在入学前都有过丰富的藏戏表演经历,上手和学习都很快。

到了索朗旺久这一代,藏戏班的学员并不要求藏戏表演经历,而更看重学员在舞蹈、演唱、身段等方面的素质和天赋,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吸收进入藏戏班,再由剧团送入高校进行定向委培。随后六年,学员们先在成都读三年的艺术类中专,学习和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功和接受芭蕾舞基训;之后回到西藏,在大学里专修藏戏表演、唱腔和身段等基本功。

索朗旺久承认,学校里这六年左右的学习,其实很难真正领悟到藏戏的灵魂和本质,直到进入剧团后,他们对藏戏的认识才算全方面打开。“这其实也不能怪孩子们,毕竟藏戏是个古老的剧种,它的经典唱腔、形态和念白唱法,很难作为文字材料固定下来,都需要老演员们在演出中手把手地教。”班典旺久说。

出路

从民间剧团发掘演员“苗子”

当藏戏班曾经承载过的功能消退,藏戏的传承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身为团长的班典旺久多少有些发愁,“以前一届藏戏班能出来的优秀演员很多,现在的藏戏班进入剧团后,能有一两个出色的演员就不错了,大部分的演员们可能就会去做群舞。但对藏戏来说,长此以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班典旺久透露,如今区藏剧团已经开始恢复早期的招生策略,从各个民间剧团里发现优秀的“苗子”,为未来进入剧团提前储备新鲜血液,而不是等到招生时才临时选拔。他坦陈,自2006年藏戏获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政府和社会对藏戏的传承已经十分重视,但如今在人才培养上遭遇的困境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藏剧团更是尚无完善的机制来确保传承。索朗旺久透露,他们一般仰仗于老演员对徒弟的教导,有些剧团相对保守,甚至不愿意带徒弟传授技艺,“而那些传统藏戏的唱法就随着这些老演员们而消失了,再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