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Home> 这里是北京> 畅游北京

景山公园:五组名树五传说

发布时间: 2017-02-09 09:24:08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陈训迪

第五棵树就是那棵最著名的歪脖老槐树,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用来自缢的那棵老槐树。当然此槐非彼槐,现在的这棵槐树早已不是当年的那棵槐树,已经是第三代槐树了。“文革”期间,老槐树被当作“四旧”砍掉,1981年时在原址移栽了一棵槐树。1996年时,又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树龄的古槐移植至老槐树原处,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树。崇祯皇帝在槐树上吊的故事尽人皆知,那是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命人劝说崇祯皇帝退位投降。崇祯怒叱来人,命令拼死抵抗。崇祯派太监趁着混乱遣送皇太子出城避难,逼迫皇后自尽。五更时分,崇祯皇帝亲自敲钟,欲招集群臣上朝商议对策。满朝文武大臣,却无一人入朝。崇祯悲愤万分,在绝望之中逃出了紫禁城,登上景山。但见四城之内已是喊声震天,炮声隆隆,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随侍。崇祯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然后以腰带自尽于槐树之下。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屈指算来,到2044年,他驾崩就要400年了。

这棵闻名遐迩的槐树跟前总是聚集着很多人,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若有所思的样子。最重要的是槐树旁边竖立的两通碑刻值得我们认真拜读。

一通是1930年3月由故宫博物院立的“明思宗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1930年正值抗战前夜,沈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碑的右侧上方题款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立”,左侧下方题款为“故宫博物院敬立”。此碑“文革”时被砸成两段,曾被拉到北京少年宫当井盖。

另一通为1944年3月19日由前清翰林,即著名藏书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所作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琉璃厂的陈志敬镌刻。1944年,为农历甲申年,是明朝灭亡和崇祯之死整三百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为此而立《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与此同时,郭沫若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于“文革”中被断为两截当作公园内的石桌。2004年5月7日重新立于原处。

还需注意的是,原来的景点指示牌写的是“崇祯皇帝自缢处”,2011年悄然变成了“明思宗殉国处”。

当然,此处到底是不是崇祯皇帝自缢之处,学界还存有疑问,正如清代《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

除了这五棵名树以外,景山山上还生长着很多白皮松,尤其是长在景山南坡上的那些白皮松,沐浴着充沛的阳光,长得很茂盛,洁白的树干,翠绿的树冠,高大挺拔,威风凛凛,让人煞是喜欢。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牡丹,植株高大,枝条生长健壮挺拔,可以想象等到来年春季牡丹花开时节,五彩斑斓,千姿百态,如云如海,该是怎样的一种壮观。高明书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