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毛笔 [中国网] |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侧记(聊城篇)(济南篇)
中国网9月18日讯(记者 周静 申基岗)从济南去往聊城的路上,一路濛濛细雨,途经齐河地区时,已是滂沱大雨。进入聊城市区后,雨停了。印尼留学生凯丽丝说,我喜欢聊城。
9月16日,21岁的凯丽丝跟随中国山东网承办的“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走进了聊城。从水城明珠上船,经由东昌湖,进入京杭大运河,探访山陕会馆,循迹运河文化博物馆,印尼女孩一路赞叹着江北水城的秀美和古雅。
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采风团近距离接触到了山东境内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步入非遗展厅,一眼望去,聊城剪纸、东昌葫芦、木板年画、泥塑和牛筋腰带尽收眼底,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正在忙碌地介绍自己的传世手工艺品。
大多人都聚焦在色彩丰富、制作精美的剪纸、葫芦和泥塑上。对比之下,略被忽视的东昌毛笔牌子旁站着一位有点孤独的老人,面色黝黑,略显拘谨。老人旁边坐着一位青年女性,没有在意展厅里的喧哗,专心做着一支毛笔。凯丽丝环顾四周,快速地比较了聊城剪纸和东昌葫芦展摊前的人群密集程度,选择从东昌毛笔开始参观。
这位拘谨的老人名叫孙金龙,介绍自己是聊城市张堤口村人,正是东昌毛笔的传承人。孙金龙今年62岁,从16岁开始跟随家人学习毛笔制作,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之后贴补家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摸索和传承了毛笔制作的精髓。
问及东昌毛笔被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孙金龙说早在2003年有关部门的同志来找他的时候,他还在一边务农一边做毛笔。田间的劳苦耕作是他皮肤黝黑的原因,也是今年虽然只有62岁,却面显苍老的原因。孙家的毛笔入选非遗之后,最让他惊喜的是第一次参加展览会时,在几天的时间里竟然赚了4000多元,这是以前一年都赚不到的。有了这些钱,他可以去挑选更好的材料。
如今的孙家依然拥有田地,孙金龙和女儿在农忙时节还会一起务农,他说种地是自己的根本,制作毛笔让他的生活变得不同。孙金龙说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会有几次到聊城市参展的机会,偶尔也去外省,见过一些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坚定了把东昌毛笔传承下去的决心。
旁边的青年女性是他的女儿,在孙金龙和我们攀谈间,已经完成了一支毛笔的制作。她小心放下手中的毛笔,介绍到,孙家制作的毛笔选料精良、做工精细,要经过大小七十二道工序,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是文房佳品。
孙家女儿还提到,著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乌丙安教授曾亲自观看了孙金龙现场制作东昌毛笔,称赞他为“中国国宝级人物”。
凯丽丝拿起刚做好的那支毛笔,无法相信,她瞪大眼睛说,“七十二道工序,这么小的一件东西,太不可思议了,多么神奇的非遗!”
凯丽丝并不知道,这神奇的东昌毛笔是聊城一绝,由浙江湖笔传承而来,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有“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记载。清朝开国状元聊城人傅以渐使用东昌毛笔进京应试,被顺治皇帝御笔钦点头名状元;康熙皇帝巡幸聊城,曾用东昌毛笔撰文赋诗,为光岳楼题写了“神光钟暎”匾额;被康熙皇帝朱批“字压天下”的头名状元聊城人邓中岳使用的也是东昌毛笔;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也曾用东昌毛笔撰写《重修光岳楼记》碑文。
在16日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聊城市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同志介绍近年来,聊城市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有县级以上保护项目434个,其中国家级11 项,省级33项,市级137项。非遗项目还走出国门,成为聊城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2012年5月份在韩国举办的“首尔地球村庆典”文化交流活动中,代表山东省政府参加了展演。
目前,聊城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3名。凯丽丝说,她想了解更多这些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