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悲不见九州同
——梁实秋的事业与爱情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5-02-09
调整字号大小:

梁实秋与韩菁清 [资料图]

梁实秋与韩菁清 [资料图]

七、天公作美书为媒

1974年4月30日上午,身在西雅图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去超市购物,超市门口一架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程季淑,经抢救无效、终于撒手人寰。

梁实秋痛苦万分,写下“形影不离,五十年来成梦幻;音容宛在,八千里外吊亡魂”的挽联,抒发对结发妻子的深切缅怀。他还写成《槐园梦忆》一书,以表达对亡妻的悼念,文中叙述夫妻一起走过五十年岁月的点点滴滴,情文并茂,感人泪下。

不久,梁实秋回到台湾。在他年逾古稀时,一不小心再次坠入爱河,爱上了小他近30岁的当红歌星韩菁清。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湖北,家世煊赫,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她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后出演《樱花处处开》,名噪一时。她自编、自演、自唱、自己制片的《我的爱人就是你》获得了金马奖的优秀演员奖。后来,因皮肤过敏,才不得不退出影坛。事业受挫,心情沮丧,不言而喻。且婚恋屡屡失败:先是与相恋八年的泰国银行总裁分手,接着与一位菲籍华裔男士断了往来。

为梁韩结合当红娘立下头功的是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请看韩女士的自述:“事情得从前一天说起。1974年11月27日,那天,我的姨父谢仁钊要写一封英文信给一位美国议员朋友。姨父是国际关系法教授。写信时,有几个名词的英文不知该怎么写,我当时正巧买了一本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姨父借用我的辞典。吃晚饭时,他把辞典放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翻阅。我说:‘谢伯伯,吃完饭再看吧,饭桌上有油,会弄脏辞典的。这是我用一千多元买来的书呢。’‘一本辞典有什么了不起的?’姨父不以为然地继续说:‘远东图书公司的老板,当年还是我送他出去留洋的呢。这种辞典,我去远东要多少本他就会给多少本。明天,我带你去远东,叫老板送你一本新的!’我的姨父说完,依然在餐桌上翻阅着辞典。”

第二天,韩菁清的姨父谢先生带她到了远东图书公司。浦家麟老板当即奉上一册崭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并告诉谢先生一个好消息:“梁先生在华美大厦呢,你想见一见他吗?他这次来台北,是我们‘远东’请来的。” “行,我去看他。”谢仁钊便带着韩菁清一起到了华美大厦。见面之后,谢仁钊和梁实秋聊了一会儿,便请梁搭他的车去林森路统一饭店喝咖啡。韩菁清此时只是跟在姨父身边,抱着那本崭新的大辞典,什么话也没有说。

到了统一饭店,碰巧遇见了谢的老朋友美国教授饶大卫。因大卫教授也是研究政治的同行,和谢教授有共同的话题。两人越谈越投机,便把梁实秋和韩菁清撂在了一边,给他俩交谈创造了机会。

梁实秋见韩菁清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大辞典,就跟她闲聊起来:“哦,你就是韩菁清小姐,我听过你唱的歌呢。我第一次在台湾电视节目中看到你的名字,就觉得很别扭!”

“别扭?”韩菁清觉得有点意外。

“你想想,菁念‘精’,这‘菁清’多么拗口?要么叫菁菁,要么叫清清,才顺口。这名字是谁取的?”梁实秋笑着说。

“我的本名叫韩德荣。韩菁清是我的艺名,是我自己取的。”韩菁清老老实实地答道。

“像是男孩子的名字,这名字也取得不好!”梁实秋笑道。

“我小时候在上海,喜欢唱歌。登台唱歌用韩德荣这男孩子一样的名字,当然不行。我就从《诗经》里读到一句‘其叶菁菁里’,取了‘菁菁’两个字作为艺名。不过,我很快就发现,在歌星中用‘菁菁’两个字作艺名的人有好几个,我就改成‘菁清’,而且加上了姓,成了‘韩菁清’,再也不会跟别人重复……”

梁实秋听了赞道:“你真不简单啊,小小年纪,就知道《诗经》,知道“其叶菁菁”。”

此次“交谈”,成了两人相恋的序曲。第二天,梁实秋又去拜访韩菁清,在她家中畅谈了一个下午。此时,韩菁清察觉到梁的爱意,于是婉言对他说:“我想为你做红娘。”没想到,梁实秋回答:“我爱红娘。”自此,梁实秋每天一信,当面递到韩菁清手上。他写道:“不要说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跳下去。”两个月中写了二十多万字,对她的称呼,从“菁清女士”,到“清清”、“亲亲”,再到“小娃”。正如他所说的 “诗人,情人,疯人,永远是一体的,没有情人不写诗的,也没有情人不疯狂的……”

韩菁清感动了,回信说:“亲人,我不需要什么,我只要你在我的爱情中愉快而满足地生存许多许多年,我要你亲眼看到我的脸上慢慢地添了一条条的皱纹,我的牙一颗颗地慢慢地在摇,你仍然如初见我时一样好奇的目光虎视眈眈。那才是爱的真谛,对吗?”

年龄相差三十年的梁、韩之恋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报纸上《教授与影星黄昏之恋》之类新闻标题天天出现,有人指责韩菁清是为了继承梁实秋的财产,其实作为歌影双棲明星的韩菁清肯定比身为教授作家的梁实秋有钱得多,这是世人皆知的普通常识,说韩贪图梁的稿费家产,完全是不靠谱的天方夜谭。。还有不少梁的学生成立了“护师团”,劝老师悬崖勒马。

两个人却不为所动。梁实秋说:“我只是一个凡人——我有的是感情,除了感情以外我一无所有。我不想成佛!我不想成圣贤!我只想能永久永久和我的小娃相爱。人在爱中即是成仙成佛成圣贤!”

他们准备在1975年4月6日举行婚礼。不巧,蒋介石恰好在4月4日去世。友人劝其将喜筵改期。梁实秋听后生气地说:“总统’死了.怎么我就不能结婚?”但在黑纱白带飘拂的日子里重做新郎,毕竟气氛不对,因而改在5月9日即台湾的“母亲节”作为自己续弦的喜庆日子。

1975 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举行了婚礼。那天晚上,高度近视的新郎官因不熟悉环境,一不留神撞到了墙上,新娘立即上前将新郎抱起。梁实秋笑道:“这下你成‘举人’了。”新娘也风趣地回答说:“你比我强,既是‘进士’ (谐音近视),又是‘状元’(谐音撞垣)。”两人相视大笑。

有幸抱得美人归,婚后生活的甜蜜让梁实秋心宽体胖,八个月体重增加了五公斤,老骥伏枥,年逾古稀,写完了《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前者约一百万字,后者约一百二十万字。

晚年梁实秋耳聋加上糖尿病,多亏了韩菁清细心照料。她每晚下厨为他煲汤,搀扶着他散步,还在家养猫,当作他俩的孩子。两个人共同幸福地生活了13年。梁实秋动情地对韩菁清说:“我首先告诉你,启从十年前在华美一晤我就爱你,到如今进入第十个年头。我依然爱你,我故后,你不必悲伤,因为我先你而去是我们早就料到的事。我对你没有什么不放心。我知道你能独立奋斗生存,你会安排你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十年来你对我的爱,讨我的照顾,对我的宽容,对我的欣赏,对我所作的牺牲,我十分感激你。”

梁先生生前绝对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中国又出现一对老少配,夫82妻28,两人年龄相差54岁,打破了梁韩的记录,更令人目瞪口呆,啧啧称奇的是:杨振宁与翁帆已安然度过了13个年头,眼下正并肩携手,向杨老的茶寿(108岁)华诞,高歌猛进呢!梁老地下有知,岂不要长叹一声:“惭愧”吗?

八、但悲不见九州同

梁实秋一生著作等身,留下了两千万字的多种著译,独力完成了莎翁全部剧作的翻译,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编纂了《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远东英汉大字典》等三十多部词典和教科书。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大师称号,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梁实秋他在“莎著全集庆功会”上发表演讲时说:“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不是天才。如是天才,他就去做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意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才得以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他幽默的总结,赢得满堂笑声、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年梁实秋接受记者采访,说自己一生中有四大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经作古;三,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未能报答;四,陆放翁暮年“但悲不见九州同”,自己也有同感。离乡赴台四十余年,却始终未能返回日夜思念的故园。

带着这些遗憾,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驾鹤西去,11月18日,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安葬于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石碑上的字是韩菁清亲笔书写———梁实秋教授之墓。韩菁清说:墓地建在高处“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梁先生在天之灵肯定会对此颔首赞许,深以为然的。

于重大松南园

2015年2月7日

<  1  2  3  4  5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