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华剧照 |
赣剧,特别是饶河调,虽然是南方戏,但却在表演和唱腔上有着北方戏的粗犷和高亢,因此,一直为男性观众所喜闻乐见。小水花的出现,为赣剧掀开了新的一页:一大批原先只钟情于越剧和采茶戏的女观众,纷纷加入到赣剧观众的队伍中来。这无疑得益于小水花那优美的唱腔和充满女性特有魅力的表演。四年后,她参加了江西省戏曲汇演,《一块手表》获表演奖。1959年6月,她把《三司会审》唱到了北京,使北京听众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二黄”故乡的皮黄。同年8月,她又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做献礼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这之后,她为自己取艺名胡瑞华。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改名,这标志着她企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一次飞跃。之后的几十年舞台生涯中,她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为丰富赣剧的表演和声腔艺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踏雪无痕 饶河调绽放新声
凡是听过胡瑞华演唱的赣剧的人,一定会以为赣剧本来就是这种唱法,其实不然。由于赣剧一直是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而且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乡野村坊,舞蹈粗犷,表演程式化之外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不像京剧那般规范。唱腔上,由于男性噪音条件的限制,为了表现女性的特点,多用真假噪结合演唱,每逢开口音后面都使用闭口音的衬词翻高八度来演唱,形成赣剧独有的唱法。但是,原始的唱法粗犷有余,柔美不足,朴实有余,表情达意却不尽人意,而且让人觉得尖锐刺耳。因此,在胡瑞华出现之前,赣剧饶河调一派,表演技艺精湛者有之,但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演唱家。
对于传统戏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胡瑞华早在学艺时就不断向老师提出质疑。她为这钻牛角尖的脾气不知挨了老师多少训。但生性好学的胡瑞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首先她在唱法上就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她充分发挥自己是女性、噪音好的先天优势,首先就革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衬词,使得唱词变得干净利落,赣剧旦角唱腔也因此变得更加优美流畅动听。在她的演唱中,你丝毫听不到她真假声的转换,不管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她唱起来游刃有余。她还对赣剧的声腔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增加了许多旋律,使原本听起来非常简单的唱腔,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也更好地为赣剧声腔表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服务。比如,赣剧《打金枝》一剧中,升平公主有一段西皮快板唱腔“一见驸马生了气”,原来的唱法极其平直单调,像数锣鼓经,毫无旋律可言,也无法表现出升平公主这个人物的青春妩媚的气质。胡瑞华经过再三琢磨,在“一见”的“见”字后面加了个富有弹性的牛皮糖式拖腔(这个拖腔以后成为了“胡派”唱腔的典型性的标志),把整个唱段的旋律放慢,加上一些装饰音,一下就使得升平公主的舞台形象变得活灵活现。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