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表演艺术家胡瑞华:饶河声腔第一家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5-03-11
调整字号大小:

在表演方面,胡瑞华同样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她扮演过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赵艳蓉、升平公主、秦香莲、陈杏园、柳翠莲、窦太真、色空、江姐等等,而这些形象无一不打上了深深的“胡氏”印记。胡瑞华的表演动作洗练,准确传神,不尚花哨,不拖泥带水,感情真挚,力求从人物出发,在利用程式化的同时,还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赣剧《打金枝》,又叫《满堂福》,因为剧名喜庆,行当齐全,剧情热闹,是下乡演出时观众的首选剧目。剧中升平公主给观众的印象从来就是个“刁蛮”的形象,每次演到《打金枝》和《哭诉》,观众要么觉得解气,要么觉得这个人物可憎。胡瑞华在扮演这个角色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全新的处理,她认为,这出戏虽然矛盾尖锐,但毕竟是小夫妻之间的闲争吵,只不过是出在了皇家,剧目的主题主要还是着眼于和谐和君臣团结,所以,升平公主这个角色不应该演得让人觉得可恶,否则全剧结尾时夫妻和好就失去了基础。于是,胡瑞华在升平公主上场和挨打时极力表现她的“骄娇”之气,但同时也表露出对郭暧的恩爱。当演到《哭诉》一场,要求父王处斩郭暧时,全然没有考虑事情严重的后果,完全是一副要“出气”的样子,孩子气十足,让人觉得可气可笑又可爱。这个戏成为了胡瑞华的保留剧目。

再比如赣剧《彩楼配》和《回龙阁》中的王宝钏这个人物,虽然是同一个角色,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大,胡瑞华在演出时也做了不同的处理,尤其是《武家坡》和《算粮》,她演的王宝钏泼辣而又麻利,全然没有了原来相国千金的矜持:十八年的生活历练,人情冷暖的风霜雨雪,早已把王宝钏锻炼的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所以,在武家坡前挖野菜时,动作熟练而又轻快,反击大姐二姐的羞辱时,把她们打得落花流水。她扮演的秦香莲、赵艳蓉等,比之京剧等其他剧种中的形象更具反抗性。比如秦香莲,面对不可一世的皇姑“为何不近前把我参”的质问时,她不卑不亢地反驳:“论国法我应把你拜,论家法你该把我参”;再比如赵艳蓉在金殿面对秦二世的淫威,她发出大胆的质问:“哎呀呀,皇帝老哥啊,你动不动就要人家的首级,难道你就不怕人家要你的首级么?”当武士们真赶她下金殿去时,赵艳蓉知道自己的斗争即将取得胜利,仍然乘胜追击,“万岁我的儿,武士我的孙,娘与你们结下了冤仇,”并要“恨不得提长枪与你来战。”与其说这是疯话,还不如说这是人物坚决斗争的心声。每当演到这里,观众的反映非常热烈。

胡瑞华的念白也很见功力,比如《秦香莲· 闯宫》一场,面对负心的陈世美,秦香莲为了儿女不失去父亲,为了有个完整的家,她不得不委曲求全,声泪俱下地哀求着陈世美,这里有一大段念白,胡瑞华念来字字含泪,声声带情,哪怕是一万多名观众的现场也会鸦雀无声,人们被她的表演深深打动。在最后的一场《铡美》中,当包拯迫于皇姑和太后的压力,决定放过陈世美,把三百两银子交到秦香莲手上时,胡瑞华扮演的秦香莲悲愤地唱出“早知如此我喊什么冤”,仅此一句,绝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人物的情绪非常饱满,剧中剧外的人无不为此动容。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胡瑞华不断创新发展着赣剧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在新编古装戏《胭脂狱》中,胭脂游春时巧遇秀才鄂秋隼,一见钟情,回到家中思念成疾。在这里,胡瑞华和音乐工作者为胭脂设计了一段上江调,但是,传统的上江调流水板比较奔放、平直,难以表达出胭脂这个时候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不符合怀春少女的身份特点,胡瑞华大胆地创编了一段上江调“二六板”,委婉深情,很好地表达了人物复杂的心境,同时又体现出少女的娇羞之态,显得情意绵绵。这种板式丰富了赣剧的声腔,增加了赣剧的表现力。再如《秦香莲》中的《琵琶词》,一般传统的唱法使用的是孟姜女十二月调,胡瑞华在演唱时,根据人物是荆楚一带人氏的特定身份,大胆吸收荆州花鼓戏和楚地民歌的音调,重新演绎了这段琵琶词,让人听来既新颖,又有地方特色。在赣剧传统剧目《望儿楼》一剧中,胡瑞华扮演窦太真。在别的剧种中,这个人物一般由老旦应工。胡瑞华依然按照赣剧的传统演法来塑造人物,但是,在演唱上,她却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剧中,有一段长达十五分钟的“二黄”唱腔《窦太真在宫院神思恍惚》,这是一段在赣剧中罕见的大段唱腔,由正板、连板、碰板、吟板组成,人物感情极为丰富,对演员的演唱是个极为严峻的考验。胡瑞华根据剧情,从人物和特定情境出发,为了体现人物的年龄特点,她适当地吸收了老旦的唱腔,并借鉴了信河派的一些特点,在正旦的庄重沉稳之外,又使人物平添了几分慈祥。整个唱段起伏跌宕,旋律多变,胡瑞华举重若轻,唱得细腻深沉、层次清楚而又富于变化,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年龄和身份特点,表达了一个母亲在思念儿子时的拳拳之心。此外,在新编历史剧《西门豹》、《鹿卢剑》等剧中,胡瑞华在音乐唱腔上都有新的创造。她还曾在弋阳腔《江姐》中成功地扮演过江姐的形象,展示了她演唱和表演上的杰出才华。

胡瑞华不仅自己悉心发展赣剧,还专注于赣剧的传承。许多赣剧演员不断拜她为师,向她问艺,以至于赣剧界涌现许多“小胡瑞华”,形成“十旦九胡”的场面,影响颇为深远。著名赣剧演员汪志红、徐晓岚、江玲静、吴华珍、何益萍、李小英等都是出自她的门下,这些人在观众中有很大的号召力。

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胡瑞华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她的心依然没有离开赣剧。她不仅致力于培养赣剧的接班人,还经常对上门或打电话求教的戏迷票友进行热心指导,对于近十几年来活跃在乡间的各民营剧团,她也同样予以热切的关怀。她同时担任着几个民营剧团的艺术指导和名誉团长。她不是仅仅靠着自己这块金字招牌为民营剧团招徕观众,而是兢兢业业地悉心指导,甚至有时还不顾年高,亲自登场。胡瑞华,这位生长在饶河岸边,成长于鄱阳湖畔的杰出的赣剧表演艺术家,她的艺术就如那滔滔的饶河水,浩瀚的鄱阳湖,永远流淌,她的高尚的情操就如那空谷幽兰,永远开放,芳香永驻。(蒋良善)

<  1  2  3  4  5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