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爆炸中心氰化物最高超标800倍 处理需3个月

 
Comment(s)打印 E-mail 新闻晨报 2015-08-21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海河入海口现大量死鱼,环境检测中心称该河段未检出氰化物

8月20日,据多位网友爆料,天津塘沽渤海海河突然死了好多鱼,腐臭味很浓。据了解,天津塘沽渤海海河河口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港爆炸中心约6公里。图为塘沽水产局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取样。 [环球时报 刘欣 摄]

8月20日,据多位网友爆料,天津塘沽渤海海河突然死了好多鱼,腐臭味很浓。据了解,天津塘沽渤海海河河口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港爆炸中心约6公里。图为塘沽水产局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取样。 [环球时报 刘欣 摄]

晨述

天津港“8·12”大爆炸留下的蘑菇云已然散去,涉事企业瑞海国际的负责人也已经被控制,但大爆炸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却依然令当地人感到担心。

爆炸核心区留下的直径约为60米的深水坑内,氰化物平均超标40多倍,浓度最高处超标甚至达800多倍,预计需要三个月才能处理完毕。

昨天上午,在距离爆炸点约6公里的海河入海口发现大量死亡的鱼群。天津市环境检测中心昨天晚上发布消息称,死鱼河段未检出氰化物。该中心主任邓小文则称往年夏季该河段常常出现鱼群死亡现象。

爆炸中心:

氰化物最高超标800倍

“8·12”大爆炸在瑞海国际物流公司的园区内留下一个巨大的水坑。直到爆炸发生两三天之后,在航拍照片中,爆炸留下的这个“大窟窿”才露出真容。

昨天下午,在天津港“8·12”大爆炸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应急中心主任田为勇和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通报了事故环境污染方面的处置措施。

据田为勇介绍,到8月15日为止,在事故点周边设置了42个监测点位,其中警戒区内设置了26个,有19个点位检出氰化物,其中8个点位超标,最大值超过国家标准356倍。警戒区以外设置了16个,有6个点位氰化物有检出,但是不超标。

爆炸事故的最核心区域,已被炸出一个水坑。初步测量这个水坑直径约为60米,深度达六七米。经过现场取样检测,氰化物超标平均40多倍。另外,PH值也出现超标。

昨天早晨,环保应急工作组的专家再次进入大水坑附近进行抽样检测。和过去的单点位检测不同,专家们昨天在大水坑周围每50米设立了一个抽样点位,这样可以更全面的评估大水坑中的水质。

据工作组的专家介绍,大水坑内不同点位的浓度不同,浓度最高的氰化物超标有800多倍,浓度最低的只有2倍。

专家组成员李兴春表示,目前已经对水坑水质进行过三次监测,基本掌握了水质特征。目前水质中氰化物平均超标约40多倍,PH 值在10-11之间,化学需氧量、硫化物、氨氮等都未出现超标。

根据掌握的大水坑水质情况,专家组已经制定处理方案并开始实施。处理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用泵提升,二是管道输送,三是破氰装置,四是送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所有氰化物超标废水仍全部封堵在事故区域内,未经处理达标不会外排。

据专家估计,大坑中的污水量大概有5万吨左右,需要预备出10倍的储水能力,也就是达到50万吨水的储水能力。一套破氰设备日处理污水5000吨左右,所以要处理完全部污水,预计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田为勇还透露,事故警戒区以内的水环境,氰化物污染比较严重。警戒区以外,除个别的雨水管网和水渠有超标的现象以外,其他都符合国家的标准。

爆炸外围:

海河现大量死鱼

据田为勇介绍,事故发生以后,环境保护部立即启动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天津市的环境应急处置工作。

8月19日,事故现场周边共布设水环境监测点位42个,海水环境监测点位5个,持续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8月19日零时至24点期间的监测显示,事故区域临近的近岸海域5个海水监测点,氰化物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与历史检测数据比较无显著变化。

然而,有群众却在昨天上午于距离爆炸中心约6公里处的海河入海口发现大量死鱼,令人对上述监测数据产生疑问。

据前方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死鱼的地方,是海河东沽防潮闸附近,一段大约200米的堤坝内河边,漂着大量白花花的死鱼。最宽的地方有四五米。

在回应媒体记者关于海河出现大量死鱼的提问时,邓小文表示,他已经通过微博了解到海河出现死鱼的情况,并已经派人去现场提取样本,与渔业水产部门联合检测,核实原因。目前在发现死鱼群的地方,还没有设立海洋监测点。

1  2  3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