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梁思成 [资料图] |
四、文化沙龙 胜友如云
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客厅是北京学者名流定期聚会的所在。张奚若、陈岱孙、周培源、胡适、沈从文、朱光潜、朱自清、梁宗岱、冯至、郑振铎,周作人、卞之琳、何其芳、萧乾、金、徐等,女士:冰心、凌叔华、费慰清,文洁若等。群贤毕至,名流云集,文人雅士,济济一堂。他们的学识见解与成就,今天的文化精英无人可与比肩。少年受传统文化熏陶,青年受五•四运动的陶冶,大多留学欧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全新价值。金西装革履,皮鞋锃亮,萧乾当时是燕大新闻系的穷学生,每次参加聚会,犹如出席盛典,蓝大褂洗了又洗,旧皮鞋擦了又擦,他和沈从文虽衣衫褴褛,钱包虽羞涩,却满腹经纶,下笔如有神。
文洁若在“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文中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则是在中国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既惊叹林的美貌,又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敬佩。
卞之琳撰文:“窗子内外——忆林徽因”“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门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丈夫的同仁,表面上不过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沈从文把自己的著作题赠:“送给诗一样的人,绝顶聪明的小姐。”
林徐等新月社成员在1924.4.23泰戈尔访华时,用英语赶排泰的诗剧“齐德拉”,林演女主人公,演出结束,泰走上舞台,拥着林的双肩赞道:“你的美貌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给你的馈赠,不只是拥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随终生,你也因此放射光辉。”泰徐林人誉为松竹梅。
梁的Second wife林洙笔下的林:“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美人,我不想用细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高鼻梁、含笑的嘴、瓜子脸、……这样来形容,她给人完整美感的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她是我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子,她有很好的口才,语言表达极其丰富,她对艺术与建筑有很高的领悟力,而且她在处理感情上也是很高尚的。”
梁思成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妻子:“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梁从诫这样评价母亲:“在现代中国文化界,母亲也许算是多少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五、徐林精品 历久弥新
林代表作四首,《人间四月天》、《笑》、《莲灯》、《深夜听到的乐声》。
林的诗作大多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现存60余首,语言清丽,意象鲜明,风格多样,反映出她复杂的情感经历、曲折的心路历程。
对生活的礼赞,对自然的讴歌,对爱情的领悟,无不洋溢着浪漫与柔媚,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因为写诗只是她的业余爱好,灵感来了,妙手偶得之,写完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肯发表、公之于众的。
四月天是爱,因它孕育生命,是暖。因它提供生命成长的环境。是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爱、暖与希望萌生于四月又跨越四月。此诗副题“一句爱的赞颂”是诗人借助彩色纷呈的意象表达的一种美好情愫。含蓄而又炽烈。
“别丢掉”林悼念志摩的作品:“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是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结合背景读这首诗,心里荡起一种淡淡的忧伤,其中还有隐隐的哀痛,诗人似乎在冥冥之中与志摩对话,又好象是喃喃自语,诗人的情感在暗暗流动,理性冷静而又平和,仿佛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灯火、星斗、山谷都含有万千愁绪,诗人的情感可触可感,同时又通过这背景致使“过往的热情”具象化。仿佛与志摩对话,要他别丢掉率真单纯的性格,别丢掉对生活的热情,也别丢掉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此时其实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时也表现了对挚友志摩的眷恋,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林徽因以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学领域始终保持一种特有的韵味,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在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与同时代的诗人作家相比,林徽因的作品内涵有着更为深厚的哲学底蕴,展示的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知识女性更为丰盈的内心世界。
徐诗四首:离别、偶然、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林因徐使君有妇,幼仪的影子在眼前挥之不去,于是慧剑斩情丝,不辞而别,匆匆离英返京。徐“销魂今日回燕京。徽音,和你在一起,我总是想写诗”。
离别:怎么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一片黑暗。你是永远照彻我的心底,那颗不夜的明珠。
《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佪。
林之所以成为林,离不开梁,缺不了金,也少不了徐。对待文学诗歌一往情深,却并未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像肖红、张爱玲、历经磨难付出高昂代价,对爱情也比较理智、坚强,不像张幼仪、陆小曼。女人如花花似梦,醉倒几多护花人。林是一朵四季灿开、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一代代读者心上散发出永不飘逝的清香。又似一颗划过夜空的彗星,光彩夺目,瑰丽神奇,留下的轨迹待后人破译。
一代才女和三位精英的友谊与爱情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世人耳熟能详,为啥今天还要旧话重提呢?他们的故事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发和意义呢?
一、学习林徐金梁在事业上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毅力与韧劲,树立远大理想,切莫虚度年华,一专多能,宏约深美,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深刻领会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伴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与爱情,学习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坚贞不渝;学习他们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大度宽容、患难与共,谱写美妙的爱的交响曲。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