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200多条眼镜蛇外逃 非法养殖场已关

 
Comment(s)打印 E-mail 新华报业网 2016-10-12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当地已组织150人的队伍在附近地毯式搜蛇。

“南京六合雄州一养殖场8月有200多条眼镜蛇幼蛇外逃,目前还有50条未被抓捕!”10月10日晚间一条消息,令人吃惊!昨天(11日),非法眼镜蛇养殖场已被关闭,隐瞒近两月未报的当事人正接受当地森林警方调查。这些毒蛇疑因养殖场房屋沉降从裂缝出逃。现在上百村民组成队伍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捕蛇,但尚未抓到一条外逃眼镜蛇。

养殖场方圆5公里范围内地毯式捕蛇

事件发生后,雄州街道、横梁街道组织约150人的村民队伍,昨天早上对春益养殖场方圆5公里范围开展地毯式搜寻,处置外逃的眼镜蛇。只见村民们手拿铁铲等工具,在蛇可能会出没的河边、堤旁、杂草中寻找。养殖场门前河边也立起了防蛇提醒牌,让百姓不要在河边垂钓。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仍有不少村民在河边垂钓。

截止到昨天下午5点多,一条外逃眼镜蛇也没抓到,但村民仍在河边搜寻。抓捕行动将一直持续,何时结束需等专家意见并结合具体情况再作决定。相关部门入户向村民宣传安全防范知识,目前村民情绪平稳。

现场的雄州街道、区农林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外逃的眼镜蛇幼蛇,长20多厘米,毒性不如成年蛇大,村民不必恐慌,而且咨询过专家,该品种眼镜蛇属于热带蛇,这种天气下也不会太活跃,危害性有限。现在方圆5公里范围的村民,都被要求把各家门前荒草等清理干净,这样蛇就不好隐藏容易发现。虽说寻找50条小蛇无异于大海捞针,但目前暂无其他好办法,只有对养殖场方圆5公里范围开展地毯式搜寻,处置外逃的蛇。

眼镜蛇养殖场已被关闭

10月11日上午,南京晨报记者来到该养殖场时,六合警方已介入调查,养殖场已被查封关闭。据了解,出逃眼镜蛇为孟加拉眼镜蛇蛋孵化的幼蛇。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徐惠强告诉南京晨报记者,孟加拉眼镜蛇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但养殖必须要办理相关手续,否则是非法养殖。

对这家养殖场的手续问题,雄州街道宣传委员王久庆介绍,经查该养殖场无任何合法手续,只是在申报中。昨天上午,六合区农林局、森林公安和雄州派出所继续对当事人进行深入调查,并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人员采取措施。对养殖场现有的眼镜蛇怎么处理?王久庆表示,区农林局已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并将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再作妥善处置。目前,该养殖场相关人员仍在接受调查。

养殖场未办理相关手续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已经发生了一个多月,该养殖场主也没有向当地任何部门汇报。直到10月8日中午,当地一村民吴家宏在家中发现一条眼镜蛇,并将其打死,随后报告地方管理部门,才被曝光。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而从六合区发布的相关情况说明看,春益养殖合作社是从斯普瑞农庄转租场地进行养殖的。南京晨报记者调查发现,不仅春益养殖合作社未办理眼镜蛇养殖相关手续,属于非法养殖场,而且在场地转租上,也没有办理相应手续。

非法养殖场谁负责监管?对此,雄州街道表示,这些情况他们不知道。而养殖合作社未办理相关手续和场地转租手续问题,考虑到是村民集体土地转租,可能疏于监管。

毒蛇外逃疑养殖场房屋沉降所致

200多条眼镜蛇怎么能够外逃的?在养殖场内,南京晨报记者看到一间蓝色的房子内,有孵化蛇仔的木箱,木箱内有锯木屑,另一间屋子里有笼子。在一塑料桶内有十几条死蛇,在一个塑料盆里还有蜕下来的蛇皮。农场一位知情的李姓工人说,养殖蛇的房屋因地基沉降出现裂缝,以至于幼蛇从缝隙出逃。平时,只有秦某饲喂这些蛇,据说出事后,秦某被控制,10日开始幼蛇断食,已经出现大量死亡。

而对于这样的说法,当地也有村民表示,是因为养殖场管理不善,一场大雨导致眼镜蛇外逃的。具体原因,六合区农林局、森林公安和雄州派出所仍在调查中。

20支抗蛇毒血清连夜从上海运到六合

据六合区人民医院人士介绍,作为毒蛇咬伤定点救治单位,该院获悉消息后启动了应急救治预案,开通了救治绿色通道。医院方面安排药剂科紧急从上海调拨抗眼镜蛇毒血清,10月11日零点,20支血清已全部送达医院。

医院方面人士称,一旦发现有患者被眼镜蛇咬伤,医院将优先处理,确保患者及时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记者 卢斌 摄影报道)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