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朗照筑梦人
——《闪亮的文星》序言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6-11-04
调整字号大小:

作者:杜承南

青春年少时,我受命运垂青。先是以高分通过高考,金榜题名,考上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适逢院校调整,又进了北大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算是两所名牌大学的入室弟子。当年的北大清华,大师云集,各门学科都有一流专家领衔,精英学者不乏其人,盛极一时。

岁月如流,如今我已年届耄耋,步入老境而常有怀旧之心。风晨雨夕,午夜梦回,总会怀念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未名湖的石舫倒影。当然也常会怀念那些曾经指导、启发、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前辈专家和授业老师。

五十年代的北大教师,根据校方安排,都要接受俄语培训,由俄语系各年级尖子生担任辅导。我有幸和季羡林、任继愈、张岱年诸位大师亲密接触。在校期间,我常去请教朱德熙、周一良先生,听过冯友兰、金岳霖教授的课,还有幸搭乘过梁思成先生的专车。名教授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闪亮的文星》所记录的学者、教授大都从民国时代走来,身披那个时代的夕照余晖,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尽显儒雅、潇洒、从容、淡定,这或许就是今人常说的“民国范”吧。作为亲炙过这些大师的后辈弟子,我受惠于他们学术思想的恩泽,崇仰他们的人格风范,钦佩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高深学问,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今,大师们纷纷远去,文坛寂寞,学苑凋零,举目四顾,不禁感慨万千,我想起孟子的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由于天公作美、时代多情,本人有幸亲睹大师的风采,身受他们的熏陶与点化,获益良多,何等幸运,何以为报?唯有舌犁不厌,笔耕不辍。老牛亦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

遥望我的精神家园燕园与清华园,激情难抑,义不容辞、欣然执笔描绘远去大师的身影,书写他们安身立命的年代。钩沉史迹,还原真相,于是黎明即起,子夜挑灯,断断续续,信笔写来。书中的学者大师,不管和他们有无接触,都是我心中的偶像和榜样,他们或是铁骨铮铮、特立独行,或是温柔敦厚、款款深情,或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或是妙笔生花、出口成文……读者当能从中汲取人生感悟,获得处世经验,从而怡然自若地安顿身心、奋发努力,闻鸡起舞,追逐梦想,壮志凌云。

伏案写作时,在大师目光炯炯地注视下,我常常掷笔喟叹,黯然神伤,环顾当今科苑、文坛,或追名逐利,低俗媚世,或争抢项目、经费课题,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什么“挣不到4000万,别说是我的学生”什么“没有ipad,别进我的教室”云云,此起披伏,频频传入耳鼓,师道沦丧,斯文扫地,传道授业置脑后、眼中只有孔方兄!可悲可叹!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如今安在,“钱学森之问”何时破解?面对人文精神的滑坡,道德品质的缺失,我们应该反躬自问,知耻后勇,我们要打开智慧和理性的窗户,让大学校园洒满道德和文明的阳光。

尽管大学独立学术精神日趋式微,教育存在的问题俯拾皆是,人文家园日益荒漠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没有理由沮丧,更不可丧失信心,迷失方向。而应始终坚信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种子代代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我们的民族是历史悠久的炎黄子孙,大有希望的龙的传人。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就让我们重温和缅怀先贤的事迹和先哲的睿语吧,从他们那儿,我们可以获得力量和勇气,整好行装,抖擞精神,扬鞭策马,再踏征程!

《闪亮的文星》是一本专为青年读者写的书,青年朝气勃勃,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青年责无旁贷。此时,萧伯纳的警语在我耳畔响起:“人生不是一支短小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让它燃烧得更加明亮,然后交给我们的下一代”。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承南于 丙申年仲夏 重大松南园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