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举办特别活动 开启“公益助力南南合作”联合行动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7-05-19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19日讯)“公益助力南南合作”特别活动今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南南办)、联合国南南气候合作伙伴关系孵化器(南南气候孵化器)、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巧女基金会)、中国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东西方慈善论坛共同组织。联合国大会南南合作高级委员会主席、乌干达常驻联合国代表Adonia Ayebare大使、77国集团主席国厄瓜多尔常驻联合国副代表Helena Yanez大使及部分联合国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共同发起“公益助力南南合作”联合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南南办主任 Jorge Chediek 先生主持本次活动。他说,全球发展格局正在变化,越来越多来自私营部门的领袖加入公益慈善行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最大的共同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他强调:“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时代的重大挑战,会对南方国家产生更多不利影响。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随着南方国家的成长,来自南方的慈善家也涌现出来。”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巧女基金会与南南办现场签署了1000万人民币的种子基金捐赠协议。何巧女会长在捐赠现场发表了题为《我们不想逃离地球》的主旨演讲:“如果不关注气候变化,人类将不得不逃离地球,因为人类无处可逃。很荣幸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在马拉喀什播下了关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种子,今天我们一起见证这颗种子在联合国总部扎根发芽,开启伟大的联合行动。”

2016年11月,何巧女受邀赴马拉喀什参加了由联合国、中国和摩洛哥共同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当场宣布投入1亿元人民币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基金,其中 1000万人民币支持联合国南南气候合作伙伴关系孵化器项目。巧女基金会贡献的这笔资金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支聚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民间基金。

何巧女会长在现场演讲中分享了旗下东方园林集团和巧女基金会的行动计划:“从私营部门行动创新方面,东方园林将利用在PPP业务方面的优势,包括环境集团业务及全域旅游业务,布局更多危废处理产能,做到行业龙头和行业领先。公益方面推进80个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通过这些行动聚焦修复生态,减少贫困,保护生态,拯救环境与健康。”何巧女会长强调,“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巧女基金会参与资助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正在研发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课程体系。考虑到气候变化对妇女的冲击,月初刚资助成立的北京大学木兰学院也将开设专门项目培养南方国家女性创业者。”全体与会嘉宾受到何巧女会长发言的感染,起立鼓掌表示感谢。

Jorge Chediek先生特别感谢何女士作出了善意且慷慨的捐赠,认为“这将使南南气候孵化器能在现有卓越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信双方的合作将会深化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南南合作高级委员会主席、乌干达常驻联合国代表Adonia Ayebare大使高度赞赏了巧女基金会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强调南南发展合作对于实现2030年议程的重要作用,呼吁包括联合国、民间社会和私人部门大力推动与支持南南合作全面发挥其巨大潜力。77国集团主席国厄瓜多尔常驻联合国副代表Helena Yanez大使也希望包括公益慈善的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

来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招商新能源集团、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万科基金会等中国公益界杰出代表,以及东西方慈善论坛和国际扶贫发展机构乐施会等在内的国际公益界高级代表,共同见证了签署仪式并参加了圆桌讨论环节,在分享各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南南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公益助力南南合作联合行动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Jorge Chediek先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需要多元参与和主动贡献。四天前,我在北京参加了一带一路高级别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创新版本,为深化南南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2018年是南南合作四十周年,南南办与来自中国和全球的公益慈善界代表在此共同发起公益助力南南合作联合行动,希望可以共同探索创新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