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罗杰斯女儿们的中国梦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03-05
调整字号大小:


今年1月,罗杰斯一家在《2018回家过年——全国留守儿童大联欢》节目录制现场合影。


罗杰斯预见中国的伟大复兴

在两个女儿叽叽喳喳接受采访的时候,久经世故的金融大亨罗杰斯在旁边的沙发上露出骄傲的笑容,尽管他并不能听懂女儿们在说什么,有时女儿们提到他的名字时,还会主动用英语翻译给他听。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话她们都让爸爸知道。毕竟学会了一门外语,就像学到了一种密码一样。“妈妈能听懂一些中文,但爸爸(的中文)非常糟糕。我们以前有小秘密,说坏话的时候,我们都用中文说呢。”

但75岁的老罗杰斯,至少能听懂一个中文词,那就是“危机”,据他女儿说,这个词是罗杰斯的最爱。“危机危机,在中文里,意味着危险和机会是同一回事,”罗杰斯解释道,“我们在英语里没有这样的词。中国几千年的经历过来,你们已经很懂危机了。当看到出现问题时,就想一想‘危机’。”

罗杰斯看重这个词,也正显示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确信不疑。尽管发展路上有各种质疑和问题,但什么都阻止不了中国的崛起,“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投资中国,并决定让自己的女儿从小学中文,并带着全家举家搬到新加坡,在那里,既能直接接触中文环境,也能让女儿们同时感受亚洲和西方文化。

“我写书、上课、做节目,都在让每个人去教他们的孩子们和孙子们学中文,”他说,“当快乐罗杰斯出生后,我立刻找了一个中国家庭教师跟我们一起住在纽约,让她不许说英语,只说中文。所以,很多人都在问快乐罗杰斯怎么学的中文。其实她的中文并没有怎么学,她自然而然就会了,因为她就是说中文长大的。”

但快乐罗杰斯也有话说。“中文当然难啦,虽然非常有趣,而且蕴含了很多历史很多文化,但是非常非常难,尤其是写作文,或者回答阅读理解,”快乐罗杰斯谈到自己学中文的心得体会时说,“但是我觉得如果每天都可以练习一点,不需要很长时间,练习个10分钟20分钟,每天听说读写,那你的中文一定可以进步的。”

快乐罗杰斯给出的语言建议,一如英语老师教中国学生该怎么学英语练语感一样。当然,环境也非常重要:“出生的时候,父母就为我聘请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家教,所以我从一出生就开始说中文,接触中文,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所以如果你学习中文的方式是一些比较活泼的,好玩的,不止学中文,而且也去看看文化,去看看历史,那学习语言就会更容易了,”她说。

吉姆·罗杰斯被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1970年和索罗斯共同创建量子基金。该基金连续十年的年均收益率超过50%。1980年,37岁的罗杰斯从量子基金退出,此时他已为自己积累了数千万美元的巨大财富。1980年后,罗杰斯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事业。

作为一个旅行家,罗杰斯从1984年以来就多次到访中国。包括1988年那次,他骑着摩托从上海一路开到了巴基斯坦。在沿途的旅程中,他对中国有了更多更清晰的认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横穿中国的旅程中,我意识到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新的大国,中国将再次崛起。”

尽管自己是成功的投资家,但作为父亲的他,还没有教女儿们如何去投资,“只有等她们主动想学习的时候,我才会教她们。”但他也早早给女儿们打好了基础,从小让她们学会用存钱罐,长大点给她们开银行账户,甚至让她们学着外出打工,体验生活。“我告诉她们生活并不容易,你们必须学会省钱,学会工作。”

快乐罗杰斯和小蜜蜂罗杰斯认真听了父亲的教诲。快乐罗杰斯现在在新加坡给两个更小的女孩当中文家教,每小时能挣25美元;妹妹小蜜蜂也在照看两个小男孩并给他们教中文。“她们可比我聪明呢,”老罗杰斯笑道,“我以为她们会去麦当劳找个工作,每小时挣个7、8美元而已。”

罗杰斯送给两个女儿的另一笔宝贵财富是一本浓缩了他投资和人生智慧的书《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当年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现在该书收录了更多内容,更名《最富足的投资:华尔街神话罗杰斯写给孩子的21条法则》,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于去年年底出版。

“看看窗外吧,这和1984年我初来中国时相比,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国家了,”罗杰斯说,“中国每天、每周、每月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他顿了顿,凝望着自己的女儿们,仿佛看到她们在未来的中国大舞台上闪耀。

<  1  2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