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用艺术手段介入孤独症疗育 沟通你我的世界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04-04
调整字号大小:
4月2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主任周静女士在第三届特殊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4月4日讯(记者 李潇)近年来,通过遍地开花的孤独症儿童画展等公益活动和媒体的宣传报道,艺术疗育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常见形式逐渐为大众所知。然而,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一谈孤独症就会联想到画展,好像孤独症孩子生下来就会画画。作为一名艺术疗育领域的实践者,周静一再澄清:“我们不是教孩子画画的。”

 

在4月2日下午北京水立方举行的第三届特殊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主任周静为听众们详细讲解了艺术疗育对孤独症人士的提升作用,以及在具体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做法与经验。


据周静介绍,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都伴随有感统失调,视觉障碍导致他们眼中的世界异于常人,因此他们的画作大多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艺术价值;然而,这种价值未必都能够形成市场上的价格。

 

在艺术疗育中,绘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孤独症儿童宣泄情绪,同时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精细度。还有一些课程,要求几个孩子共同完成一幅作品。“那么孩子就要学会,别人画的时候你就要等;如果别人画了一座山,你要知道不能重叠画在上面,或者你可以在他画的山上添加一些树和瀑布。也就是说,他要兼顾到自己和他人。这其实是在培养他们的社会性人格,锻炼社会融合能力,而不是教孩子们画画。”

 

包括舞蹈课,不仅锻炼孩子们的动作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听指令。“老师要求你把胳膊抬到多高,必须多高,达不到,重复练。这是要告诉他们,这个社会是有秩序的,你要学会停止,学会遵守秩序。比如过红绿灯的时候,如果红灯亮了,你必须停下;如果你冲出去了,你的生命不保,也会妨碍到别人。”

 

周静说,无论绘画、舞蹈、歌唱、器乐,这些艺术课程的统一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宣泄情绪,规范行为,进而锻炼生活技能、与人配合的技能,提高社会融合能力,让他们在离开父母后,能够独立生存。

 

谈到困难之处,周静认为,专业师资人员短缺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艺术疗育不是模板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没有教材,关键是靠指导老师在介入过程中灵活应用,处理现实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的水准很高。

 

另外,虽然很多机构都说自己在做艺术疗育,但艺术疗育的具体方法应该是什么,作用在哪里,国内国外都没有太多的研究,一切都还在摸索当中。

 

那么,作为普通人,能够为孤独症人群及其家庭做些什么呢?

 

以一位大龄重度孤独症患者母亲的身份,周静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提出了两点希望:首先,遇到孤独症人士时,尽可能宽容礼待。“他们会有一些行为,可能与社会整体游戏规则不完全符合,这个时候,请尽可能地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当然,所谓社会融合,肯定是双方共同发力;不仅大家宽容待他,他也应在父母的教育下,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次,从人文方面予以支持,比如可以购买孤独症人士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衍生品。这样,他们不但可以获得收益,同时也收获了社会对自己的创作和付出的认可。周静认为,这样的方式比偶尔捐助一次更合适。

 

周静告诉记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往往自己也会深受触动。“在我们那受到最大触动的不是孤独症孩子,反而是志愿者。很多志愿者在参与公益活动后,常常不能自拔,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灵魂中特别柔软的那一部分,找到了自我。”

 

周静说:“公益应该是一种快乐,不是卖惨晒可怜,不是施舍和怜悯,也不是祈求。你认可一个生命,你看到那个生命的美好,看到他某方面有障碍觉得我能援助一下就帮他一把。大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