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中国:七十年铁路变迁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9-09-30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9月30日讯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铁路飞速发展。从最开始一穷二白,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满足最基本的运力需求;到今天,能制造出全世界最快的高速列车,建立起庞大的铁路交通网,还为全社会提供着既现代化又方便快捷的服务。

郑州,中部省份河南省会,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几位中国铁路沧桑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他们来讲述铁路的发展故事。


        从蒸汽到电力


        吕茂林、吕顺平、吕翔,吕家这祖孙三代都是郑州机务段的火车司机。子承父业的传统下,开火车已成为家族的事业与荣光。几十年过去,坐在驾驶舱,吕氏家族目睹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高速动车的变迁。


       爷爷吕茂林1956年开始在郑州机务段工作。那时候,使用柴油作为动力的内燃机车正在全世界迅速普及,但中国使用的仍是从外国进口的蒸汽机车。

 

2019年9月10日,吕茂林在河南郑州家中接受采访。[图/中国网]


        吕茂林最开始的工作叫“司炉”,就是往火箱里铲煤,给机车提供动力。他回忆说,一趟车下来要烧几吨煤,时速只有30到40公里,从郑州开到北京最少要走上将近20个小时。

        

        四年后,吕茂林因为工作勤恳被提拔为司机。不过他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火车司机的工作是“又脏又累”。据吕茂林回忆,开蒸汽机车的司机手上全是茧子,指甲里也全是垢,出一趟车就连续十几个小时不能合眼,工作条件更是苦不堪言。

蒸汽机车。[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夏天就像在火炉里一样,脸上就快要烧着了,”吕茂林说,“到冬天,窗子上全是霜冻,要把半个身子探出去才能看清,一趟走下来,身上一半冻得要结冰,一半热得湿透了。”


        更糟的是,像机车头灯这样的关键组件也经常出故障,给行车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吕家第二代火车司机吕顺平则幸运得多。他1987年当上火车司机时,开的是郑州铁路局第一批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八十年代末,内燃机车已经在中国不少城市开始运营。实际上,中国多年来也一直在尝试自己制造火车。


        与父亲吕茂林开过的蒸汽机车相比,吕顺平说他开的内燃机车“要干净太多了”,设计时速可达120公里。


        1997年,有十年驾龄的吕顺平开始驾驶电力机车。他一度惊叹,这车居然这么快、这么干净!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再也不用闻刺鼻的柴油味儿了。

 

吕顺平驾驶电力机车。[吕顺平 供图]


        同年,中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从此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接下来十年里,中国铁路又进行了五次大提速,旅客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


        说到这,吕顺平说他感到很骄傲,郑州机务段不仅承担了全国铁路提速测试任务,是中国铁路提速的“试验田”,而且在这六次提速中,既有铁路线的“第一速度”都诞生于郑州机务段机车乘务员之手。


        “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很快,”吕顺平说,“不过在我看来,近十年是发展最快的十年。”


        2016年,两辆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高速列车,以420公里的时速成功交会,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

 

吕翔在机车驾驶室。[图/新华社]


        “这几年技术进步很大,这不仅让驾驶火车变得更简单了,乘客出行也更安全了。”2005年成为火车驾驶员的吕翔说。


        现在,列车配备自动信号系统,驾驶员即使在大雾天气也能精准控制行驶速度;有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支持的实时防护监控设备,列车之间也能自动保持安全距离。


        吕翔现在走的路段正是他父亲退休前走的——从郑州往返北京。几十年匆匆过去,这段铁路上现在跑着各式各样的列车,其中最快的“复兴号”高速列车行进时速最高可达350公里,最快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就能跑完全程。

 

2017年,飞驰在郑兰铁路上的一辆高速列车。[图/新华社]


        如今,以郑州为中心、与全国各地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正在逐渐建立起来。到今年底,又会新增两条从郑州直达其他省份城市的铁路线。


        “开火车不仅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让我们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更给了我们到外面看世界的机会,现在火车越来越快了,我们出去看世界也越来越方便了。”吕翔说。


        “厕所革命”


        冯卫,郑州火车站原行政办公室主任,最近受单位邀请,回到翻新后的火车站与老同事们一起参观叙旧。


        冯卫在聚会前临时接到通知,当时他正在另一个城市看望父母。收到消息后,他马上乘高铁返回,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冯卫说,1981年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段路要走六个小时。


        提高的不光是速度。尽管只退休了两年,但冯卫说,他感觉火车站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乘客候车、坐车更方便舒适了。


        进站口的位置示意图上,一眼就能看到 “母婴室”。走进母婴室,墙上画的和房间的摆设都是温馨的暖色。房间设有婴儿床、沙发、婴儿护理台、洗手池、饮水机、电源等设施。

郑州火车站“母婴室”旁边还设有大儿童活动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母婴室”旁边,还有专门设有大儿童活动区,从天花板垂下的显示屏上,醒目的候车信息滚动播放,广播信息也与候车室同步,家长们无须担心误车。


        自2018年以来,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郑州火车站先后投资4000万元用于改善站内环境,候车大厅、公用设施等都焕然一新。


        “服务变好了,也不光是体现在有了这些新的设备,”冯卫说,“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态度更热情了、服务更周到了,旅客们有什么需求都尽量帮忙满足。”参观路上,冯卫就看到扶梯旁一位引导员帮助一位推婴儿车的年轻妈妈提行李,并引导她去乘坐直梯。

 

引导员帮助有需要的乘客。[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参加老同事聚会的还有郑州火车站原党委副书记姚淑英,她退休已有12个年头了。


        “刚工作那会,我们经常要把旅客推进火车里,因为太挤了,不推上不去,”姚淑英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就是给旅客提供一个舒服干净的环境,做好服务。”


        让姚淑英印象最为深刻的变化是,火车站里厕所大变了样。这要归功于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厕所革命”。改造后的厕所,配备了新风除异味系统,旅客们再也不抱怨脏乱臭了。而且,在厕所入口外还装上了人脸识别取纸装置,只要“刷脸”就能免费领用厕纸。


        “看着变化很大吧!”姚淑英自豪地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这些年来变化太大啦。”

上世纪4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上世纪5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70年前,郑州火车站只有四五间瓦房,没有候车室,每天接发6趟列车,日均发送旅客仅数百人。如今,火车站有12.2万平方米站舍,高峰期每天接发400多趟车,今年“五一”劳动节,火车站单日发送旅客22.5万人次,创下建站115年来历史新高。

上世纪80年代,时任郑州火车站站长的毛同春站在三楼平台管理调度乘客进站。[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郑州火车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今天,人们只要用手机上的“12306”就能查询车次、网上购票,再也不用印制的纸质列车时刻表了。今天,人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室外排很长的队、领纸质车票进站了。取而代之的,是冬暖夏凉的候车室以及刷身份证进站上车,一切都变得舒适便捷。


一位乘客刷身份证进站。[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现在设备设施优化了,不光乘客享受到了更周到的服务,我们工作人员也受益。”冯卫说。

 

过去在郑州火车站工作的扳道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如今的郑州火车站运转中心。[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郑州火车站原运转总支书记郑纪平刚工作的时候就是一名扳道工。当时是1982年,给列车换轨道完全依靠人力;而现在,只要在运转中心轻点鼠标就行了。


        如今,车站工作人员也不用爬到楼顶平台上俯看控制进出站客流了,通过车站里安装的监测摄像头,在指挥中心里就能轻松调度。


        更快速的列车、更先进的装备、更周到的服务,给旅客们带来了更好的出行体验,也给车站工作人员带来了更舒适的办公环境,同时也为郑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位对郑州铁路史颇为了解的专家就曾说过,新中国成立后,郑州能迅速从战争年代的满目疮痍中恢复生机,火车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火车拉来的城市”


        “要是没有铁路的话,郑州肯定没有现在发展得这么好。”赵声芳说,退休前,他是郑州铁路局志的一位编辑。

 

赵声芳资料图。[河南省铁路法学会 供图]


        赵声芳出生在铁路家庭,也是一辈子都在铁路上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在郑州交叉的两条铁路干线——南北向的京汉铁路和东西向的陇海铁路——都处于瘫痪状态。当时郑州城有10.6万人口,其中有3万人因为铁路交通的中断而失去了工作。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后的第二天,由郑州通往当时河南省会开封的铁路,就在中断很久后得以恢复。

铁路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郑州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经由郑州运送的各类货品持续增加,到1954年超过了1000吨。


        “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善了”,赵声芳说。铁路工人数量不断增加,有人甚至称郑州为“铁半城”,意思是“当时郑州城区有一半都是铁路工人。”


        尽管他一直关注和记录着郑州铁路的发展变化,但赵声芳承认,他没法跟上每一个发展变化,因为过去几十年里的变化实在太多、太快了。

 

车间里的高速列车。[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赵声芳说,他记得自己在1984年和1991年写的两篇文章。当时,他就用“四通八达”来描述郑州的铁路,但郑州铁路后来的发展让他对“四通八达”有了新的理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已经与全国许多个城市相连通,但当时的确也存在不少不便之处和安全隐患,火车客货运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比如买票、找座位、运送货物等,都不像今天这样简简单单。


        据赵声芳回忆,在过去,排一天队买不到票、“站全国”、约不到货运列车、约到车又兑现不了等等都是常事;而如今,人们基本什么时候想通过火车发货都能发,平时想旅行也基本能说走就走。


        “今天,郑州的铁路不仅连接了国内的很多城市,更是通过‘一带一路’、‘中欧班列’与国外连接起来。”赵声芳说。“这才是真正的‘四通八达’啊!”


        据了解,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已运行六年有余,如今已实现每周“去八回八”,运输了大量高货值货物。列车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后到达德国汉堡,全程10214公里,开启了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

 

2017年拍摄的郑欧班列。[图/新华社]

        作为铁路领域的专家,看到郑州因铁路而兴,并与铁路共同发展,赵声芳打心底感到高兴,而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不仅郑州铁路,整个中国铁路在近年来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过去,中国的铁路规模又小、设备又落后,采用的各种技术规范也不完善。几十年来,国家不仅推进了很多重要铁路项目,而且生产列车出口到海外;不仅实现了‘追赶’和‘超越’,而且让发展成果和经验惠及了其他国家。”赵声芳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的铁路未来会更好,会成为全世界的先行者。”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