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13日讯(记者 张露露)2月9日晚9点多,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被救护车送到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中法新城院区。这名老年病患的情况不甚乐观:心跳每分钟200次,血氧饱和度只有70%,呼吸频率极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李冉当天刚开始值晚班,立即与同事一起抢救该病患,给病人用上了高流量吸氧设备。令李医生没想到的是,一两个小时后,病人身体的各个系统开始恢复。
“我觉得很神奇,其实我当时都没有想到会那么快。”李冉回忆道。
1月26日,国家卫健委从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中抽调121位医护专家组成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李冉是其中一名成员。此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赶赴湖北,支持当地的医疗救治工作。
驰援武汉
1月24日晚,大年三十,李冉的同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王雯在新闻上看到上海派出医生前往武汉。今年49岁、经历过非典疫情的她立即想到,北京一定会派人。她当即开始收拾行李,等待医院召唤。
第二天,大年初一,医院号召愿意去武汉的医护人员报名,王雯果断报名,她的父母也同意了。“他们就说肯定得去武汉,他们也习惯了,因为医疗行业就像半军事化管理,碰上这种事情,我们就得在前面。”
李冉相对年轻,今年33岁的他第一次碰上这种大疫情,他也报名了。“对我自己来说,要说完全不担心,肯定是不可能的。大家去武汉,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紧张,很多人过来前头一天晚上睡不着。但当时我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想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了,自己本来就是医生,不可能置身事外,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就这样,李冉和王雯,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其他18名医护人员,一起在大年初二奔赴武汉。他们与北京另外5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随着收治病患人数的增多以及更多病区的搭建完成,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单独负责一个病区,收治了50名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人在武汉
出发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给医护人员们配备了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让他们免受当地物资紧张的困扰。这些防护设备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本身被感染,但穿戴起来颇为复杂,也给治疗、护理增加了难度。
曾于2017至2018年参加过援藏的李冉说,在西藏工作的时候虽然也缺氧,但是憋气的感觉要好过如今在隔离病房里长时间穿着防护服。而据王雯介绍,工作时他们带着两层手套,在给病人输液时,“手感不好,增加了难度系数”。护目镜也往往有水汽阻碍视线。但她和同事们找到了一些小窍门,比如给护目镜抹上洗手液再稍微烘干,这样就不容易起雾。“总之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保证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王雯说。
防护服等保护设备只是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最困难的还是治疗病人。据李冉介绍,因为目前没有特效药,他们采取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支持治疗的手段,即给病人呼吸支持及其他器官支持,“让病人在各种支持治疗下通过自身免疫力度过最危险的时期”。除了给呼吸衰竭的病人采用呼吸机或高流量吸氧设备,一些本身有其它疾病的病人更难治疗,需要进行药物、输液等支持。“病毒它本身也可以影响到其它的系统,我们看到很多病人有肝脏、心肌的损害。这样的病人如果本身以前就有基础病的话,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我们也觉得比较棘手。”
除了治疗、护理外,医护人员们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抚慰病人的心理。“有很多病人得了病之后,把医院当成自己唯一的希望。”李冉说,有些病患全家人都得病了,因此无人照顾,除了医护人员外就没有人可以从心理上安慰他们。“很多病人老是说觉得憋气,其实可能是想你时常去看看他,你在他身边,他就会安心很多。”李冉说。
互助有爱
尽管工作中有诸多困难和挑战,李冉和王雯等人并无胆怯或抱怨。谈到物资问题,王雯说一开始有些没带齐全,但一旦告诉了大后方,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至于生活用品,我们是来组建病房、救人的,也不是旅游或休假,(即使有缺乏)我们都能够面对和坚持。”
让王雯等人坚持下来的是同事的支持。“这次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们这个团队。我们真的是战斗的团队,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可能平时大家感觉不到,但在这种关口,每个人都关心对方,每个人都想着自己多干一点儿,让别人多休息一会儿。”
病人情况的好转更是让医护人员们欣喜。李冉周三去工作时,看到自己在2月9日晚收治的病人情况仍然稳定。他感慨道:“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感觉自己至少真的能把一些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病人们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让王雯深受感动。她回忆道,某一天,同事们给一名没带钱的病人送饭,并帮助他吃完。“病人一直在哭,说谢谢你们这些北京来的医务人员。”
“我们的付出病人能够看到,他们的好转我们能够看到。我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更好地来攻克这个问题,早日渡过难关。”王雯说。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