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演义》英译品读(十三)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0-08-28
调整字号大小:

作者:王晓辉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役,历代诗人以此为题写过不少怀古诗篇。

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苏轼: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李白这首七言诗和苏轼的《赤壁怀古》,脍炙人口,又是关于赤壁之战的怀古诗,但奇怪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没有将它们引用在小说中。按照评话和章回小说的习惯,故事讲到节骨眼儿时,都要用“有诗赞曰”来承上启下,如杜甫赞颂诸葛亮的《蜀相》、《八阵图》、《咏怀古迹》等都被罗贯中引用。放着现成的好诗不用,到底是为啥呢?原来,这两首诗词对周瑜的评价太高,不符合作者在小说中给周瑜的定位。

唐宋以前,无论是正史还是诗歌,都把周瑜当作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和头号功臣,但明清以后,特别是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在老百姓心目中,周瑜不仅失去了赤壁之战指挥者的地位,连人品也被降级处理了。

根据《三国演义》小说所写,在孙刘联手抗曹期间,周瑜多次出于戒惧和嫉妒的心态,欲加害盟友。第四十五回,周瑜邀请刘备来夏口,名为商议共破曹操,实为杀掉刘备,剪除后患。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厚、关羽的神勇和周瑜的狭隘与胆怯,罗贯中特意安排了一场“单刀赴会”,只不过会面的主角不是关羽和鲁肃,而是刘备和周瑜。

【配图:彭靖雯】

刘备应周瑜之邀,只带了二十多个随从,乘小船到了江东。这一下可把诸葛亮吓坏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指挥若定,很少惊慌失措,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刘备给他玩了一把“单刀赴会”。直到他看到刘备身后关羽按剑而立,才放下心来,喜曰:“吾主无危矣。”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周瑜与玄德饮宴,酒行数巡,瑜起身把盏,猛见云长按剑立于玄德背后,忙问何人。玄德曰:“吾弟关云长也。”瑜惊曰:“非向日斩颜良、文丑者乎?”玄德曰:“然也。”瑜大惊,汗流满背,便斟酒与云长把盏。

罗慕士英译:

Host and guest had savored several rounds of wine when Zhou Yu stood up, cup in hand. Observing Lord Guan, hand on sword, Yu inquired who he was. "My younger brother, Guan Yunchang," replied Xuande. "Not the one who cut down generals Yan Liang and Wen Chou?" Zhou Yu asked nervously. "The same," Xuande answered. Zhou Yu, alarmed, broke into a sweat. He poured a cup for Lord Guan and drank with him.

如果说周瑜算计刘备是人品问题,那么这一段中周瑜的表现则是人格问题。再怎么说人家周瑜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不至于这么怂吧?可罗贯中愣是凭借一部小说,把周瑜的形象彻底颠覆了。

在此后的章节中,周瑜又多次加害诸葛亮,却总是计逊一筹,自取其辱,最终,留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和“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饮恨而终,时年三十六岁。

现在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双赢”,英文是“win-win deal”,意思是双方均有所获;而“赔了夫人又折兵”,意思则是一方“双输”。如果直译,那就是“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如果解释性翻译,可以译成“instead of making a gain, suffer a double lo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汉英词典》和梁实秋的《远东汉英大辞典》给出的解释大致如此。罗慕士的英译本中,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译为“Young Master Zhou's brilliant plan of conquest has cost you the lady, and officers and men to boot”。这是两句顺口溜,罗慕士将其合为一句,“brilliant plan of conquest”是安天下的妙计,而这妙计又“cost you the lady, and officers and men”,赔了夫人,又损兵折将。现代汉语中经常说“解放军指战员”,其中“指战员”一词用“officers and men”来翻译最为恰当。“to boot”在这里与靴子无关,是“另外”“加之”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as well”,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周瑜二十四岁即官拜建威中郎将,少年成名,吴郡之人皆呼之为“周郎”。“郎”字含义很广,侍郎、少年郎、郎君、郎中、女郎、牛郎、货郎、令郎,每个“郎”都不一样。周郎的“郎”是指青年男子,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翻译成Young Lad Zhou Yu或者Young Man Zhou,显得过于随意,体现不出称谓背后所蕴含的人们对周瑜的喜爱。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先生均翻译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位翻译家对于“周郎”的译法各不相同。杨先生一贯简洁明了,直接音译为“Zhou Yu”;朱纯深先生的翻译是“Three Kingdoms' Duke Zhou”,成了“周公”,而且还是“公爵”的“公”,似乎不妥。即使同样用来指有地位的男性,“公”和“郎”在年龄和声望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许渊冲先生将周郎译为“General Zhou”,但他还是觉得没有体现出周瑜青年才俊的风采,所以又加上一句“won his early fame”,让英语读者知道周将军很年轻就在这里击败曹军,一战成名。虽然没有直接翻译“郎”字,但“郎”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晰了。

罗慕士在翻译“周郎”时,用了一个西方读者比较熟悉的称谓:Young Master Zhou,是贵族家庭的年轻公子,与汉语中的“公子”和“少爷”比较接近。这样一来,周郎就成了“周公子”或者“周少爷”,很贴切,但又有点儿搞笑。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唐宋以前,正史对周瑜评价甚高,说他“性度恢廓”;孙权称他有“王佐之资”,范成大用“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诗句来赞美他。史书记载,江东老将程普认为自己是孙坚的旧臣,看不上年纪轻轻就官拜都督的周瑜,所以处处难为他,但周瑜总是以大局为重,屡屡谦让,最终用品格和才能折服了程普。程普后来逢人就讲,“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样一个胸襟开阔的人,到了罗贯中的笔下,怎么就变成一个小心眼了呢?真是不可思议。

【配图:彭靖雯】

周瑜不仅人长得俊美,而且精通音律。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精于音律,即便是喝了酒,仍能听出弹奏中出现的细小差错,马上就会回头看过去,所以当时人们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这就是成语“周郎顾曲”的来历。唐朝人李端借用这一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写了一首题为《听筝》的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说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采,宴饮中弹奏的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和曹操一样,周瑜的形象被小说和戏曲等通俗文学彻底颠覆了,这是历史的无奈。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和资格为周瑜翻案,只是在读罗慕士教授《三国演义》英译本时有些感慨而已。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